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c2384577232f60ddcca1c5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㈠名词解释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㈡简答题

1.简述质粒的主要特性。

⑴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⑵ 质粒能编码某些特定性状。 ⑶ 质粒可自行/人工丢失与消除。

⑷ 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⑸ 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2.列举细菌常见的质粒。 致育质粒(F质粒) 耐药质粒(R质粒) 毒力质粒(Vi质粒) 细菌素质粒(Col质粒) 代谢质粒

3.分析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

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将其整合到受体菌基因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直接摄取

供菌体 受菌体

游离DNA

转化因子+感受态细菌→吸附→进入 整合

重组菌:复制为突变株、原型株 影响转化的因素:

①供、受体的基因型——亲缘关系愈近,转化率愈高。转化的DNA片段(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107,不超过10~20个基因。

②受菌的生理状态——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后期。 ③环境因素——Ca2+、Mg2+、cAMP等维持DNA稳定,促进转化。

2.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遗传物质(质粒)

受菌体 供菌体 经性菌毛

- 5 - / 49

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① F质粒的接合:F质粒通过性菌毛从F+菌变成F-菌。

高频重组菌是指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F’ 质粒是指F质粒从染色体上脱离并带有染色体上几个临近基因。

② R质粒的接合: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RTH)和耐药(r)决定子组成。 耐药传递因子与F质粒相似,编码菌毛的产生和通过菌毛转移。 耐药(r)决定子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 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温和噬菌体

供体菌 受体菌 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①普遍性转导:由于错误的包装将细菌染色体任何部位基因包装入噬菌体头部,并将其注入受体菌内。

有两种结局:完全转导(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随染色体而传代。)流产转导(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行复制。)

②局限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 4.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区别要点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发生时期 裂解期 转导的 供体菌染色体DNA 的任何 遗传物质 部位 转导后果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 溶原期 供体菌染色体DNA的特定部位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10-4 ~10-6) 转导频率 10-5 ~10-7 5. 分析“影印试验”。 先将抗生素敏感细菌接种在不含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待长出单个菌落后,取一块包有无菌丝的压模,在琼脂平板表面轻轻按印使压模丝绒表面黏附细菌菌落印迹,再将此菌落印迹平行按压到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经培养后,平板上敏感菌被完全抑制,但仍有耐药菌株菌菌落的出现。然后在原无抗生素平板上找到耐药菌的相应菌落,将此菌落移种到含有抗生素的肉汤中培养,可见细菌生长。在整个实验中,该细菌从未接触过抗生素,但已具有对抗生素的抗性。影印试验证明突变是自发的、随机的,突变是细菌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已发生,抗生素仅起筛选突变株的作用。

6. 采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设计一种细菌突变性状的筛选方法。 用含组氨酸的选择培养基筛选His-细菌

7. 叙述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1. 在疾病的诊断、防治中的应用

诊断:注意细菌因变异而出现的非典型菌

- 6 - / 49

株,防止误诊。

治疗:防止耐药菌株的扩散。 预防:疫苗的制备。

2 .在测定致癌物中的应用

Ames试验:凡能诱导细菌基因突变的物 质都有可能致癌。

3.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质粒 载体 噬菌体 目的基因(供体) 受体菌(工程菌) →目的基因表达(Ins,IL,IFN,HBsAg)。

远景:基因治疗 ——基因缺陷病。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简答题

1. 如何来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①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敏试验,规范用药。 ②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耐药菌医院内传播。

③ 加强药政管理:如建立耐药检测网,抗菌素的 处方规定等。 ④ 抗菌药物的研发 ⑤ 破坏耐药基因

第7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㈠名词解释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症: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

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此时的菌群称机会致病菌,即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㈡简答题

1. 简述正常菌群及其生理意义。 定义见名词解释。

①生物拮抗:受体竞争、营养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②营养作用:如合成维生素。

③免疫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④抗衰老作用:肠道双歧杆菌产生SOD。 ⑤抗肿瘤作用:转化致癌物。

2. 举例说明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① 寄居部位改变 ② 免疫功能低下

③ 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dysbacteriosis) 3. 详细分析细菌的毒力,并举例说明。 细菌的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 7 - / 49

一.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疫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组成:

1. 黏附素(adhesin):

菌毛黏附素:如大肠杆菌菌毛黏附素(普通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如A群链球菌细胞壁的LTA(脂磷壁酸)。 2. 荚膜与微荚膜

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微荚膜:SPA、M蛋白、Vi-Ag、K-Ag。 3. 侵袭性蛋白/酶

侵袭蛋白:如G-的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可直接注入感染细胞,促进细菌的传播。

侵袭性酶类:如金葡菌的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扩散↑。

4. 细菌的微菌落和生物膜

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克隆。 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 二. 毒素(toxin):内、外毒素 1. 外毒素(exotoxin ) 神经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 细胞毒素:如白喉外毒素 肠毒素:如霍乱毒素 2. 内毒素(endotoxin)

4. 简述细菌的生物膜及其医学意义。 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 意义:

1.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 2.克服液态流的冲击而持续存在。

3.细菌通过接合机制快速传递耐药基因。 4.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5.是现代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生物医学植入物)。 5.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G-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稳定,160 ℃,2~4h灭活。 较弱,各菌的毒性 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加、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等。 弱,甲醛不能脱毒成类毒素。 - 8 - / 49

来源 G+菌与部分G-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 。 化学成分 蛋白质。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灭活。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病变。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成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