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c2384577232f60ddcca1c5

? 若穿行于横隔、脾,可形成点状出血、炎症。 临床表现:

? 轻者: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

? 重者: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 2.慢性期:虫体进入肺部引起。

脓肿期: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炎性渗出,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囊壁

囊肿期: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

纤维疤痕期: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 表现: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等

胸肺型:最常见。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 腹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隐痛,部位不固定)、腹泻、大便带血等。偶致腹膜炎,出现腹水;肝损害或肿大。 诊 断

病原学检查:痰或粪便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可确诊。 免疫学检查:ELISA法普遍使用

X线及CT检查:适用于胸肺型及脑脊髓患者。 流 行

分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 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 流行因素: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喇蛄(主要原因) 生饮含囊蚴的水

一、二中间宿主一起栖息于山区、丘陵的小河沟、小山溪中,故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地带 防 治

1.宣传教育,不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2.首选药物:吡喹酮

第六节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六种: 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S. mansoni)

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 间插、湄公和马来血吸虫

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一种。寄生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可致血吸虫病 形 态 成虫:

雌雄异体,圆柱形,雌雄虫合抱。 有发达口、腹吸盘, 雄虫:粗短,乳白色,背腹扁平,腹吸盘以下形成抱雌沟。 雌虫:细长,前细后粗,呈灰褐色,居抱雌沟内。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有一小棘,壳周附残留物。内含毛蚴。毛蚴和卵壳间可见可溶虫卵抗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

- 21 - / 49

生活史

中间宿主:钉螺 终宿主:人、牛。 寄生部位:

成虫―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虫卵―肝、肠 感染阶段及途径:尾蚴经皮肤侵入 致病和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肝脾肿大、肝区压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多表现为干咳,有气促、胸痛。

慢性血吸虫病:小量多次感染,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隐匿型患者一般无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间歇性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肝肿大,无压痛。 诊 断

1.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查虫卵--重感染病人和急性感染者(检出率低) 尼龙袋集卵法:适于大规模普查。 毛蚴孵化法和定量透明法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慢性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粪便查找虫卵有困难) 2 .免疫学检查:皮试、酶标、环卵沉淀等 流行与防治

1.流行因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2.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病牛)

3.传播途径: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 4.疫区类型:平原水网型、江湖洲滩型、山区丘岭型。 5.防治:

1)消灭传染源: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

2)切断传播途经:消灭钉螺(药物为氯硝柳胺);加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3)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个体防护

学习目标:

1. 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 掌握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蛲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 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线 虫 第一节概 论

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因虫体呈圆柱形而得名,见于水和土壤中,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可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的线虫主要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旋毛虫等。 形 态

1.成虫:圆柱状或线状,两侧对称,虫体细长,不分节,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无体腔膜覆盖,称原体腔或假体腔。腔内充满液体,是物质交换的介质。由于流体静力学原理,对于保护内部器官和虫体的运动、排泄等功能起

- 22 - / 49

重要作用。 1)体壁

2)消化系统: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细长、弯曲的管状结构。

雄性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组成,通入泄殖腔,泄殖腔背面伸出交合刺1~2根。

雌性生殖器官是双管型,有两套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两个排卵管汇合通入一个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的阴门。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中枢。

5)排泄系统:位于虫体两侧皮下层,各有1条排泄管纵贯虫体,有横管相连,横管中央有一小管通至排泄孔。

2.虫卵:一般为卵圆形,无卵盖。卵壳多为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卵黄膜或受精膜(外层):薄 卵壳 壳质层(中层):较厚,抵抗机械压力 脂层或蛔甙层(内层):薄,调节渗透压

虫卵从人体排出后,虫卵内细胞的发育程度因种而异:单个或数个卵细胞,胚胎期幼虫或幼虫。 生活史

线虫的基本发育过程为:

虫卵 幼虫 成虫

虫卵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条件;幼虫发育的显著特征是蜕皮(4次)。 土源性:无中间宿主 直接发育型 (肠道) 生物源性:需中间宿主 间接发育型(组织) 致 病

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虫种、寄生虫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的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幼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移行造成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损害。(钩、蛔、旋) 成虫:在寄生部位因摄取营养、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性刺激以及免疫病理反应等可致宿主营养不良、细胞损伤、出血、炎症等病变。 第二节 似 蚓 蛔 线 虫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形 态 成虫:

为体型最大的肠道寄生线虫,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口孔位于虫体顶端,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包绕,内有细齿。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尾端钝圆,雄虫尾端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尾端向腹面卷曲,具交合刺一对。 虫卵:

受精卵:宽椭圆,卵壳厚(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光镜下仅见厚而均匀的壳质层。卵壳外有一层蛋白质膜,凹凸不平,棕黄色。卵壳内有大而圆的卵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新月形空隙 生活史

蛔虫属土源性线虫,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 23 - / 49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误食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 致 病

幼虫致病:大量幼虫移行,穿破毛细血管入肺泡,导致蛔虫性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咳嗽、胸闷、哮喘、荨麻疹等。1-2周消失。痰液:嗜酸性粒细胞 幼虫 成虫致病:主要致病阶段。

1.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食欲差、恶心呕吐、间歇性腹痛(脐周围)。儿童有神经精神症状:惊厥、夜惊、磨牙等 2.过敏反应:荨麻疹、瘙痒、结膜炎等 3.常见的并发症:胆道蛔虫病(最常见)、蛔虫性肠梗阻、胰腺炎、阑尾炎等,可致肠穿孔。 诊断

常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或虫体。饱和盐水浮聚法或沉淀法效果更好。 流 行

蛔虫的流行与经济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和卫生习惯等社会因素有关。尤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普遍。 防治

1.进行卫生宣教 :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2.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改善环境卫生,用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 3、消灭苍蝇和蟑螂,切断传播途径

4、药物治疗:治疗患者及带虫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急腹症应及时抢救治疗。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可以引起蛲虫病。 形 态

成虫:细小,乳白色,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个小唇瓣。雌虫中部膨大,尾端长而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形。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在交配后即死亡.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大约50-60 x 20-30 微米,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卵壳厚,分三层,由外到内为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内含一卷曲蝌蚪期胚胎幼虫。 生 活 史

异位寄生: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肛周皮肤 发 育6小时左右) 感染途径: 肛门―手―口 成虫寿命: 1月左右 致 病

皮肤瘙痒:雌虫在肛周爬行、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所致。患者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

肠粘膜损伤:轻-无症状;重-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异位寄生:蛲虫性阑尾炎、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 实 验 诊 断

- 24 -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