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c2384577232f60ddcca1c5

要季节。 防 治

1.防蚊灭蚊:

2.普查普治:以1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发现患者及带虫者及时治疗 3.首选药物:乙胺嗪(海群生)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之一。 形 态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最小线虫。线状,雄虫(1.4-1.6)x(0.04-0.05)mm, 雌虫(3-4)x 0.06mm。咽管占体长的1/3~1/2,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两性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雌虫子宫长,中段含虫卵,后段和近阴道处充满幼虫,新生幼虫可产出。

幼虫囊包:幼虫大小约(0.25-0.5)x(0.21-0.42)mm,卷曲于梭形囊包中,1-2条幼虫/囊包,多时达6-7条。囊包壁由内(厚)、外(薄)两层构成。 生 活 史

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内(人、猪、鼠及野生动物)。 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而感染。 成虫寄生在宿主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

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在肌肉内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囊包。 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致 病

主要致病期是幼虫。致病程度与食入囊包数量和感染力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有关。轻者无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无及时治疗,可在发病后数周内死亡。 旋毛虫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侵入期、幼虫移行寄生期、囊包形成期 1、侵入期(肠型期):1周

机制:成虫食肠绒毛、幼虫频繁入侵所致。食入囊包,幼虫在小肠内脱囊至发育为成虫,致肠粘膜炎症反应,主要病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浅表溃疡。 表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

2.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2~8周

机制: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到达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导致血管炎和肌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肌肉。 表现:

1)幼虫移行所经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发热(38-40℃)、水肿,(眼、面部常见,可扩展到四肢甚至全身)。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常见症状之一。

2)侵入横纹肌,患者全身肌肉酸痛、压痛(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最明显)。咽喉部肉受损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 3)移行至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

肺部局限性或广泛性出血、肺炎、支气管炎及胸膜炎,严重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心肌炎、心力衰竭,严重可致死;

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高压,即使轻度感染亦可造成严重的伤害。 3.囊包形成期:受损肌细胞的修复过程

机制:滞留在肌肉内的幼虫长大并卷曲,其周围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肌

- 29 - / 49

腔包绕幼虫,形成囊包

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囊包内幼虫被钙化,患者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重者可呈恶病质,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诊 断

1.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史询问。 发热、浮肿和肌痛

生食和半生食动物肉类史 多人同时发病

2、病原学诊断:肌肉活检查幼虫囊包 3、免疫学诊断:早期或轻度感染者 流 行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 分布:

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以欧美发病率为高。

我国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均有猪感染旋毛虫的报道,云南、西藏、四川、河南、湖北及东北等地也屡有该病发生。 防 治

进行卫生宣教,改变饮食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其它动物肉类; 认真贯彻肉类食品卫生检查制度; 提倡肉猪圈养;

加强卫生和饲料管理,以防猪的感染; 治疗药物:阿苯哒唑、甲苯咪唑等。

第十四章 绦虫 第一节 绦虫概论

绦虫或称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中的绦虫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长如带状,大多分节,无口和消化道,无体腔,雌雄同体。成虫大多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需1-2个中间宿主。 形 态

成虫:扁平如腰带,分节,白或乳白色,体长数mm至数m不等。 虫体: 头节(scolex)

颈部(neck) 链体(strobilus) 体壁:

皮层: 微毛、基质区、基膜

皮下层: 表层肌(外环内纵,纵贯虫体)

实质:石灰小体(缓冲酸碱平衡或作为离子和CO2的补充库)

生殖系统:每节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几个到几百个,卵巢大多分成两叶,管状的子宫盘曲于节片中,无子宫孔。 生活史

虫卵 六钩蚴 囊尾蚴 成虫 致 病

成虫:寄生于宿主肠道,掠夺宿主的营养或造成机械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 幼虫:造成的危害远较成虫为大,危害程度因寄生部位而异。

- 30 - / 49

学习目标:

1. 掌握猪带绦虫成虫、囊尾蚴及带绦虫卵形态特点及生活史特点。掌握绦虫病和囊虫病的致病机理。了解绦虫病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2. 掌握肥胖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和链状带绦虫的异同点。了解诊断、流行及防治情况。

了解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特点及常见种类和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

3.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了解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授课内容: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吗? 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链状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之一。 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在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猪囊尾蚴病。 形 态

1. 成虫:乳白色,扁平带状,长2-4米,节片薄,略透明,节片700-1000节。 头节:似球形,4个吸盘,顶突,2圈小钩。 幼节:宽大于长

成节:近方形,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滤泡状,卵巢3叶。 孕节:长大于宽,子宫侧支7-13支。

2.虫卵:球形,31-43微米,壳薄易脱落,胚膜较厚,棕黄色,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 3.囊尾蚴:黄豆大小,卵圆形,白色半透明的囊状体,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头节凹入囊内呈白色点状。 生 活 史

人是唯一的终宿主,同时也可为中间宿主;猪和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米猪肉” :囊尾蚴寄生的猪肉,多见股内肌,深腰肌、肩胛肌、心肌、舌肌,脑、眼等处。 中宿主:猪、人 终宿主:人

感染阶段:虫卵、囊尾蚴

感染途径:虫卵-自体内、自体外、异体感染 囊尾蚴-经口误食“米猪肉” 寄生部位:

成 虫― 小肠

囊尾蚴― 皮下肌肉、心肌、脑、眼等 致 病

1.成虫:猪肉绦虫病:

1)刺激肠粘膜,掠夺宿主营养。

2)腹部不适 、隐痛、恶心、食欲亢进、腹泻、消瘦等胃肠道症状。 3)粪便中发现节片是患者求医原因。 2.囊尾蚴:囊尾蚴病(囊虫病): 1)寄生数目:1个至数千个不等;

- 31 - / 49

2)寄生部位:广泛,皮下组织、肌肉、脑和眼,或心、舌、口腔以及肝、肺、腹膜、上唇、乳房等。

3、临床分类:

1)皮下、肌肉囊尾蚴病:头部及躯干--结节肌肉酸痛、发胀、麻木、假性肌肥大等 2)脑囊尾蚴病:癫痫(常见),颅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伴头痛、恶心、呕吐等 3)眼囊尾蚴病(玻璃体及视网膜下):视力障碍。虫体死亡可致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脉络膜炎症、视神经萎缩,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终至眼失明。 诊 断 1.成虫:

1)病史:食用 “米猪肉”及排节片史

2) 病原学:确诊。粪便涂片法: 查孕节、虫卵 2.囊尾蚴:

1)皮肤和肌肉囊尾蚴病:活体组织检查 2)脑和深部组织囊尾蚴病:CT扫描 3)眼囊尾蚴病:眼底检查可见活动虫体 流行与防治

1 .分布:世界性分布,欧洲、亚洲及中南美国家。我国流行普遍(27个省市区)。 2、感染方式和特点:猪带绦虫病:囊尾蚴感染;猪囊尾蚴病:虫卵感染 3、流行因素:

1)猪的饲养与管理不善,使猪感染囊尾蚴。 2)人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的饮食习惯 4、防治:

1)改善不卫生的食肉习惯。

2)管好厕所、猪圈: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加强肉类检查:

4)治疗:成虫:南瓜子槟榔煎剂,

囊尾蚴:吡喹酮、丙硫咪唑(脑囊虫病慎用) 眼囊虫病-手术摘除虫体

肥胖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又称牛肉绦虫、牛带绦虫或无钩绦虫,与猪带绦虫同为带科、带属,形态和发育过程相似。 形 态

1、 成虫:乳白色,不透明,长4-8米,节片1000-2000节。 1)头节:方形,四个吸盘,无顶突及小钩 2)成节:卵巢2叶

3)孕节:子宫侧支15-30支。 2、虫卵:与猪肉绦虫卵不易区分。 生 活 史

1、 人是唯一的终末宿主;牛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2、中宿主:牛

3、终宿主:人(唯一) 4、感染阶段:囊尾蚴 5、 感染途径:食入

6、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

- 32 -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