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 免疫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湘南学院 免疫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08a96fa45177232f60a22f

理功能。细胞因子包括IL、IFN、TNF、TGF-?、CS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它们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过敏毒素是补体激活后的裂解产物。

[题26 ]IFN-?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 Th1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能促进Th0细胞分化为 Th1细胞,并抑制Th2细胞分化;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促进多种细胞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促进CTL成熟及活性;促进B细胞分化,产生抗体及Ig类型转换;激活中性粒细胞功能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等。 【X型题】

[题9] sCKR能作为CK的转运蛋白。sCKR与CK结合,可将CK转运到机体有关部位,增加局部CK的浓度,从而更有利于CK在局部发挥作用。sCKR作为膜受体的清除形式之一,使细胞对CK的反应性下降,并可与mCKR竞争性结合CK,有下调CK的效应。一般来说,高浓度sCKR可抑制相应CK的活性,而低浓度sCKR则可起增强作用。 三.名词解释

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

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II型干扰素。

是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TNF-α。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

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目前发现的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

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两者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 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

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性质称为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的重叠性。 四.问答题

1.①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 ②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以双体或三聚体形式存在。

③天然的细胞因子由活化的细胞分泌。其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④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⑤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即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

⑥大多数细胞因子都以较高的亲和力和其受体结合,因此,很微量(pM)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 ⑦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

2.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①介导天然免疫

②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③诱导凋亡 ④刺激造血

3.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 ①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的活化受到淋巴因子的正负调节。如IFN-γ通过刺激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促进CD4+细胞的活化;TGFβ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

②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如IL-2和IL-4是T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也是B细胞的旁分泌生长因子;IL-4和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

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也有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IL-12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IL-4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B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的类别转换,也是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实现的,如,IL-4刺激B细胞产生IgE;IFN-γ刺激B细胞产生IgG2a;TGFβ刺激B细胞产生IgA。 ④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免疫细胞对抗原性物质进行清除。IFN-γ激活单核巨噬细胞杀灭微生物。IFN-γ和IL-2都可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IFN-γ促进CTL成熟。IL-2刺激CTL的增殖与分化并杀灭微生物,尤其是胞内寄生物。IL-4和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使其能够杀灭蠕虫。

⑤有些细胞因子如TGFβ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现免疫抑制活性。它除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外,还可抑制CTL的成熟。

4.根据半胱氨酸的排列方式,可将趋化性细胞因子分为三个亚家族:

①α亚家族(CXC趋化性细胞因子) 两个半胱氨酸按Cys-X-Cys方式排列,以IL-8为代表,主要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②β亚家族(CC趋化性细胞因子) 两个半胱氨酸按Cys-Cys方式排列,以MCP-1为代表,可趋化单核细胞。 ③γ亚家族(C趋化性细胞因子) 氨基端只有一个Cys,以淋巴细胞趋化蛋白为代表,对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 5. 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物的排斥;血细胞减少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与T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主要有哪些?简述其结构特点、配体识别与功能的关系。 2.与B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主要有哪些?简述其结构特点、配体识别与功能的关系。 3.IgFc受体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功能?

?

4.粘附分子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 功能?

5.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中有 何应用性? 四、 名词解释

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广泛表达在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小板谱系及非造血细胞上。

2.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D参与细胞的识别.粘附和活化等功能。 3.粘附分子(adhersion molecules):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或粘附)的膜表面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 4.整合素家族(intergrin family):为一组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因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此外,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5.钙粘蛋白家族(Cadherin家族):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粘附分子家族,其配体是与自身相同的钙粘附素,主要介导同型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在调节胚胎形态发育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中有重要作用,还参与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 6.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即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指具有与免疫球蛋白V区或C区类似的折叠结构,且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同源性的粘附分子,能介导细胞间粘附和信号传递,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及淋巴细胞归巢等过程。 7.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LFA-2):又名CD2分子.绵羊红细胞受体。表达于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及NK细胞表面,与配体LFA-3结合后,可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复合体的结合,同时也参与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作用,也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花环。 8.IgE结合因子(IgE-binding factor,IgE-BF):是CD23(FcεRⅡ)被蛋白酶水解后形成可溶性CD23 (sCD23),但仍保留了与IgE结合的能力,故名IgE-BF。 9.归巢受体(homing receptor):淋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粘附分子,介导循环淋巴细胞附着于淋巴结中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高内皮细胞(HEV),使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回归以及向皮肤炎症部位迁移。 10.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又称CD152,为同源二聚体,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上。其胞浆区可与磷酸酶SHP—1、SHIP结合,对T细胞具有负调节作用。它和CD28分子均能与CD80/CD86结合,来共同调节免疫应答。

11.CD64:为FcγRⅠ,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它是高亲和力的IgGFc受体,能与人的IgG1、IgG3、IgG4结合,并可介导ADCC,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释放IL—1、IL—6、TNF—α等介质。 12.选择素家族(Selction family):是一类Ⅰ型膜分子,胞外区由C型凝集素(CL)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EGF)样和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组成。其识别的配体与多数粘附分子不同,它识别的是一些寡糖基团,主要是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或类似结构分子。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 问答题

1.与T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特点,配体识别及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CD3:CD3分子由γδεδε五种链组成,与T细胞受体组成TCR-CD3复合物,其胞浆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结构,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后,可活化有关激酶,转导TCR-CD3介导的活化途径的信号。

?CD4:CD4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有四个IgSF结构域,CD4是T细胞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受体,与配体MHC-Ⅱ类分子结合,参与信号转导。

?CD8:CD8分子是由α.β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是T细胞的辅助受体,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信号转导。

?CD2:又称LFA-2,其配体主要是CD58(LFA-3),与配体结合后能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和介导T细胞的信号转导。 ?CD58:又称LFA-3,与配体LFA-2结合后,可参与T细胞信号的转导。

?CD28:CD28分子是由二硫键相连的同源二聚体,其配体是B7-1(CD80)和B7-2(CD86),CD28作为辅助刺激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辅助信号。

?CTLA-4:又称CD152,为同源二聚体,与配体CD80/CD86结合后,对已活化的CD8+T细胞的扩增起抑制作用。

?CD40L:又称CD154,属TNF超家族成员,以三聚体形式结合CD40分子,与B细胞表面的配体CD40结合产生的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2.与B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特点、配体识别及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CD79a/CD79b:CD79a和CD79b通过二硫键组成异二聚体,与mIg以非共价键相连,组成BCR复合物,其胞浆区的ITAM可结合B细胞内信号分子中SH2结构域,从而介导BCR途径的信号转导。

?CD19:CD19分子胞膜外区结构属IgSF成员,是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其胞浆区较长,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B细胞激活。

?CD21:又称CR2或EB病毒受体。CD21分子胞膜外区属补体调控蛋白结构域胞浆区具有多个PKC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CD21与配体iC3b和C3d相结合,能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此外,CD21也参与免疫记忆过程。

?CD80/CD86:CD80和CD86通过其胞膜外区V样结构域可与其配体CD28和CD152(CTLA-4)结合,为T细胞TCR-CD3活化途经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CD40:CD40分子胞膜外区富含半胱氨酸重复序列, B细胞上CD40 与T细胞上的CD40L结合能提供B细胞所需的协同刺激信号,是诱导B细胞再次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形成的必需条件。 3.IgFc受体的类型及其功能如下: 1〉FcγR:

?FcγRI:又称CD64,是高亲和力IgGFc受体。功能:介导ADCC,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释放IL-1、IL-6和TNF-α等介质。

?FcγRⅡ:又称CD32,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功能:介导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CD32中的FcγRⅡ-B介导免疫抑制作用。 ?FcγRⅢ:又称CD16,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功能:传递活化信号,介导吞噬和ADCC作用。

2〉FcαR:又称CD89。功能:介导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发挥ADCC作用。 3〉FcεR:

?FcεRⅠ:是高亲和力IgEFc受体。功能: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FcεRⅡ:又称CD23,是低亲和力IgEFc受体。功能:参与IgE合成的调节。 4.粘附分子的类型及其功能如下: 1〉粘附分子可分为五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 ?整合素(integrin)家族; ?选择素(selectin)家族; ?钙粘附素(cadherin)家族; ?其它粘附分子。

2〉粘附分子的主要功能为:

?作为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活化信号; ?介导炎症过程中的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5.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中应用是:

? 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例如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HIV通过CD4分子结合,选择性的感染CD4+细胞,使其破坏,从而导致AIDS。gpⅡbⅢ a基因缺陷可导致Glanzmann血小板无力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凝集障碍,易发生出血。异构型CD44分子的表达或VLA—2等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与某些肿瘤的转移和恶变有关。

?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例如,应用抗CD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和CD4+细胞的绝对值,对AIDS的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有重要作用。此外,抗CD的mAb也可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及辅助诊断。 ?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通过输注 CD分子的mAb(如抗CD3的mAb)或某些黏分子的mAb以去除体内T细胞或阻断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降低体内免疫应答水平,达到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目的。另外,抗CD分子mAb与某些毒素交联形成的免疫毒素,可用于B系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简述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

2.HLA-I、II类分子的结构有何差别?

3.HLA-I、II类分子的分布及功能有哪些不同? 4.何谓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5.HLA多态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简述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及其功能。 7.MHC分子和抗原肽相互作用有何特点? 8.HLA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 三.名词解释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系位于脊柱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2.H-2:为小鼠的MHC,亦称H-2复合体,定位于第17号染色体,由I类、II类和III类基因组成。其中,I 、II类基因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功能,III类基因编码血清补体成份等。

3.HLA复合体:为人的MHC,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其主要功能是编码HLA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调控免疫应答。 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血小板表面的一类糖蛋白分子,因其首先自人白细胞中发现故名。HLA的主要功能是提呈抗原肽,启动和调控免疫应答。HLA分子也是决定人类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MHC限制性:指T细胞的TCR在识别特异性抗原肽的同时,必须识别自身的MHC分子。这是因为抗原肽由特定的MHC分子提呈,TCR只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即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的限制,故Th-APC.Tc-靶细胞间只有MHC表型相同,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也可体现在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之中。

HLA-I类分子:是由一条α链和一条非多态的β2微球蛋白(β2m)借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两链分别由不同染色体编码。经典的HLA-I类分子(A.B.C抗原)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其功能是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分子结合,对CTL识别和杀伤靶细胞起限制作用。

HLA-II类分子:系由α链与β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两链皆为HLA复合体的基因编码。经典的HLA-II类分子(DR、DQ、DP抗原)表达于APC、胸腺上皮细胞.活化T细胞等细胞上,其功能是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4分子结合和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β2 微球蛋白(β2m):是HLA-I类分子的组成成份,由第15号染色体编码,无同种特异性,其与α链的α3结构域连接,有助于I类分子的表达与稳定。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主要包括血清补体成分基因.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非经典I类基因和炎症相关基因。此类基因编码产物不直接提呈抗原,但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10.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是内质网膜上的异二聚体分子,双链分别由HLA-II类基因区中的TAP1和TAP2两个座位的等位基因编码。TA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转运,使其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并与HLA-I类分子结合。

11.LMP:低分量多肽,由HLA-II类基因区中的LMP2、LMP7两个基因座位编码。LMP是构成蛋白酶体的核心,其在APC中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酶解。 问答题

1.HLA复合体定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壁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也是迄今已知的人体最复杂的基因体系。组成HLA复合体的基因传统上分为I类、II类和III类。

I类基因区又分为经典的I类基因(a型I类基因)和非经典的I类基因(b型I类基因),前者包括HLA-A、B、C位点的等位基因, 编码A、B、C等经典的I类抗原(分子)的α链;后者包括HLA-E、F、G等基因,编码E、F、G等分子。II类基因区十分复杂,其中,经典的II类基因包括HLA-DP、DQ、DR三个亚区,每一亚区又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基因座位,分别编码II类分子的α链和β链;另一部分II类基因为抗原加工和提呈相关基因,其中,LMP基因、TAP基因及TAP相关蛋白基因的产物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转运和提呈。HLA-DM、DO基因产物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III类基因区包括经典的III类基因(C4B、C4A、Bf、C2)和炎症相关基因(TNFα、TNFβ、HSP70等),分别编码C4、Bf、C2、TNFα、TNFβ和HSP70等。

HLA-I类分子是由α链和β2微球蛋白(β2m)组成的糖蛋白分子;α链由第6号染色体相应I类基因编码,β2m则由第15号染色体编码。α链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胞外区可分为α1、α2、α3三个构成域,远膜端的α1和α2结构域构成抗原结构槽,能选择性结合和容纳约含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α3、β2m属IgSF结构域,其中,α3结构域是T细胞CD8分子的识别部位;β2m与α3结构域的非共价键连接,有助于I类抗原(分子)的表达与稳定。

HLA-II类分子系由α链和β链借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异源二聚体。两链的编码基因均定位于HLA复合体内。α链和β链皆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胞外区各有两个结构域(α1、α2;β1、β2),其中α1、β1结构域共同构成抗原结合槽,能选择性的结合和容纳约含13~17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α2、β2为IgSF结构域,β2结构域是T细胞CD4分子识别的部位。 3.(1)HLA-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HLA-II类分子仅表达于某些细胞表面,如专职性APC、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等。HLAI、II类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但也可出现于体液中,如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及乳汁中皆可检出可溶性HLAI、II类分子。

(2)HLA-I类分子的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进而激活CD8+CTL,其α3结构域又能与CTL的辅助受体CD8分子结合,可增强活化信号的转导,同时,HLAI类分子对CTL识别和杀伤靶细胞起限制作用。

HLA-II类分子的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进而激活CD4+Th,其β链的β2结构域能与Th的辅助受体CD4分子结合,能加强活化信号转导。HLA-II类分子还对Th与APC,Th与其它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起限制性。

4.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指在同一个体内,HLA复合体的基因座位在数量和结构上具有多样性。诸多HLA基因座位按其产物的功能将其分为经典HLA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及免疫无关基因三群。另外,传统上还将HLA复合体分I类、II类及III类三个基因区,因此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着重于同一个个体中,HLA基因座位的变化。

HLA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慨念,指在群体中,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对某一个基因座位而言,一个个体最多只能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出现在来自父母双方的同源染色体上。故群体中不同个体在HLA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或变化,从而造成群体中HLA复合体等位基因的组成具有高度多态性。 HLA多态性的形成原因主要是:(1)复等 位基因:HLA复合体的每一基因座位均存在 为数众多的等位基因,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2)共显性:HLA复合体的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样性。(3)HLA的多基因性。

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包括:(1)低分子量多肽(LMP)基因;编码蛋白酶体相关分子(即LM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酶解;(2)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基因:编码TAP,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转运,使其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并与MHC-I类分子结合;(3)HLA-DM基因:编码DM分子,参与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帮助溶酶体中的抗原片段进入HLA-I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4)HLA-DO基因:编码DO分子是DM功能的负向调节蛋白;(5)TAP相关蛋白(tapasin),对I类分子的装配起关键作用,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7.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有两个特点:(1)MHC分子结合与提呈抗原肽有一定的专一性:在群体中,MHC基因及其产物具有高度多态性,不同MHC分子的结构差异主要集中在抗原结合槽,由此决定与其结合的抗原肽需含有特定的锚定位和锚定残基。因此,不同M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和提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5)MHC分子与提呈抗原肽有相对的包容性;M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并非呈现严格的的一对一关系,任意抗原肽只要具有适合于特定MHC分子结合的锚定位和锚定残基,均可与其结合。换言之,特定的MHC分子可结合和提呈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一群抗原肽,由此显示二者相互作用中的包容性。 8.(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确立供.受体间的组织相容性,涉及HLA分型和交叉配型;

(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恶变细胞I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造成肿瘤逃脱免疫监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而某些情况下,原来不表达HLA-II类分子的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II类分子,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3)HLA与疾病的关联:HLA是机体的遗传系统,有很多人类疾病有遗传倾向,因而这些多基因疾病可能与HLA关联,人们用相对风险率(RR)表示HLA与疾病的关联程度,包括阳性关联与阴性关联,前者表示某个体易患某一疾病,后者表示对该疾病有抵抗力;

(4)HLA与法医学: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身份。 1、 试比较B1细胞与B2细胞的异同。 2、 试述B 细胞的主要功能。

3、 简述抗体参与体内免疫反应的主要方式。 注解

5. BCR 即表达在B 细胞膜上的Ig ,B细胞作为专职性APC,借BCR摄取可溶性抗原。BCR与抗原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信号1,由于BCR(mIg)的H链胞内部分很短,B细胞活化信号需经信号转导分子Igα和Igβ传至胞内。与TCR不同,BCR可直接识别/结合抗原,无需MHC分子参与,因此无MHC限制性,故答案C是错误的。

13、成熟B细胞表面表达的mIgM和mIgD,就是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某个B细胞克隆的BCR和该克隆产生的抗体,二者结合的抗原表位是相同的。BCR通过基因重排等机制形成一个庞大的抗原受体库,能对众多的、无限的非己抗原产生应答。根据是否表达CD5 分子,B细胞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2细胞产生的抗体特异性高,但B1细胞产生的抗体特异性不高,可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为多反应性,故答案E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