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0a12d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26

尤溪七中2017-2018学年(下)“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0分)

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

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2.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

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

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 A.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4. 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 A.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C.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B. 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D. 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5.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

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 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B. 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D. 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6. 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

此可以推知(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7.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

地所有制。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 A. 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 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

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8.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

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 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 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9. 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

《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 C.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10. 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11.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亿公斤;1981年产粮

亿公斤;1982年产

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

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 A.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C.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B. 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D.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4.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

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

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16.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

‘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C. 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B. 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D.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17. 《春天的故事》唱道:“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 设立了深圳等特区 B. 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 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18. 中共“十四大”相对“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19.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多次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

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中国

A. 已经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B. 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探索时期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开始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 50年代后期粮票开始出现,到90年代初期粮票逐渐废除,粮票的兴废体现了

①粮食产量的变化 ②法制建设的变化 ③管理体制的变化 ④分配制度的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1952年 1953年 1956年 1959年 1961年 1962年 1984年 1990年 16392 16683 19275 17000 14750 16000 40731 44624 材料二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