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 申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 申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0ee75e4b73f242336c5fef

从自己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由于现在的“我”处于往事之外,因此这也是一种外视角。

(5)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比如舍伍德·安德森的《森林中的死亡》中的“我”,他旁观了一个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因为他只是旁观这位妇女的故事,处于这位妇女的故事之外,因此也是一种外视角。 2、内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内视角”则主要可细分为以下四种:

(6)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可简称为“固定式内视角”或“固定式内聚焦”)。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的那一片段中,全知叙述者采用了苔丝这一故事内人物的视角来观察。苔丝的视角和叙述者的视角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叙述者无所不知,而作为人物的苔丝则不知道从帐篷里出来的人是谁。也就是说,跟上帝般的全知叙述者不同,人物的视角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是一种“有限”视角。《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这种全知叙述一般只是短暂借用人物视角,但不少现当代第三人称小说则是从头到尾都固定地通过一个人物(往往是主要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叙述,因此可称为“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詹姆斯的《专使》、《梅齐知道什么》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都是典型例证。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曼曾把这种视角称为“选择性全知”。这一术语被不少叙事研究者采纳,但这种视角的本质特征与“全知”模式相违,即用故事内人物的感知取代了故事外全知叙述者的感知,读者直接通过人物的“有限”感知来观察故事世界。毋庸置疑,用“选择性全知”来界定这一模式是错误的,但“选择性全知”可用于描述上面提到的第(2)种外视角模式。

(7)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可简称为“变换式内视角”或“变换式内聚焦”)。典型例证是吴尔夫的《到灯塔去》,这一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一直采用人物的有限视角。然而,与詹姆斯的《专使》相对照,《到灯塔去》采用了不同的人物来聚焦,从一个人物的有限感知转换到另一人物的有限感知。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曼曾把这种视角界定为“多重选择性全知”。但尽管观察角度在变化,这种视角的本质特征与“全知”模式也直接相违:观察者为故事内的不同人物,而全知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这一模式的本质特点也是用人物的感知取代了全知叙述者的感知。此外,“多重”这一形容词也带来问题,因为不同人物观察的往往是不同的事件,而不是反复观察同一事件,因此“变换”这一修饰词要强于“多重”。

(8)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可简称为“多重式内视角”或“多重式内聚焦”),即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观察同一事件。典型的例子是布朗宁的长篇叙事诗《指环与书》(1868—69),该诗共有十二篇,随着篇章的更换,聚焦者也在不断更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叙述同一个谋杀事件。与这一作品同期面世的威尔基·柯林斯的《月亮宝石》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观察了宝石被盗的事件。就电

5 / 21

影来说,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也采用了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来叙述同一个杀死武士的案件。电影从死者武士本人(借女巫之口)、武士的妻子、强盗、樵夫的不同观察角度叙述了同一案件,给出了四个大相径庭的案情版本。

(9)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叙述者放弃目前的观察角度,转而采用当初正在体验事件时的眼光来聚焦。上引《呼啸山庄》那一片段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因为当时的“我”处于故事之内,因此构成一种内视角。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角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一种修辞技巧,往往只是局部采用。在《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很多其他第一人称小说中,均可不时看到这种内视角。 第四节 不同视角的实例分析 一、分析文本

(一)第一人称体验视角

看着哈里大大咧咧地一头扎进报上的体育新闻里,我明白解脱自己的时刻已经到了。我必须说出来,我必须跟他说“再见”。他让我把果酱递给他,我机械地递了过去。他注意到了我的手在颤抖吗?他看到了我放在门厅里的箱子正在向我招手吗?我猛地把椅子往后一推,一边吃着最后一口烤面包,一边从喉头里挤出了微弱的几个字:“哈里,再见。”跌跌撞撞地奔过去,拿起我的箱子出了大门。当我开车离开围栏时,最后看了房子一眼——恰好看到突如其来的一阵风把仍开着的门猛地给关上了。 (二)选择性全知叙述

哈里很快地瞥了一眼幼兽棒球队的得分,却失望地发现这次又输了。他们已经写道:“等到明年再说。”他本来就在为麦克威合同一事焦虑不安,这下真是雪上加霜。他想告诉艾丽斯自己有可能失去工作,但只有气无力地说了句:“把果酱给我。”他没有注意到艾丽斯的手在颤抖,也没有听到她用微弱的声音说出的话。当门突然砰的一声关上时,他纳闷地抬起了头,不知道谁会早上七点就来串门。“嗳,那女人哪去了?”他一边问自己,一边步履沉重地走过去开门。但空虚已随风闯了进来,不知不觉地飘过了他的身旁,进到了内屋深处。 (三)摄像式外视角

一位男人和一位女人面对面地坐在一张铬黄塑料餐桌旁。桌子中间摆着一壶咖啡、一盘烤面包以及一点黄油和果酱。靠近门的地方放着一只箱子。晨报的体育新闻将男人的脸遮去了一半。女人忐忑不安地坐在那里,凝视着丈夫露出来的半张脸。他说:“把果酱递过来。”她把果酱递了过去,手在颤颤发抖。突然间,她把椅子往后一推,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了句:“哈里,再见。”然后快步过去拿起箱子,走了出去,把门敞在那里。一阵突如其来的风猛地把门给刮闭了,这时哈里抬起了头,脸上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四)全知模式

6 / 21

有时候,在一个看来不起眼的时刻,我们日常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各种矛盾会突然爆发。对于哈里和艾丽斯来说,那天早晨他们坐在餐桌旁喝咖啡、吃烤面包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这对夫妇看上去十分相配,但实际上,他们只是通过回避一切不愉快的事,才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哈里没有告诉艾丽斯他面临被解雇的危险,艾丽斯也没跟哈里说,她觉得有必要独自离开一段时间,以寻求真正的自我。当哈里瞥见报上登的幼兽棒球队的得分时,心想:“该死!连棒球也让人心里不痛快,他们又输了。我真希望能够告诉艾丽斯自己失去了麦克威合同——也许还会丢了饭碗!”然而,他仅仅说了句“把果酱递过来。”艾丽斯递果酱时,看到自己的手在颤抖。她不知哈里是否也注意到了。“不管怎样,”她心想,“跟他说再见的时候到了,该自由了。”她站起来,低声说了句:“哈里,再见。”然后过去拿起箱子,走了出去,把门敞在那里。当风把门刮闭时,两人都不知道,倘若那天早晨稍向对方敞开一点心房,他们的生活道路就会大不相同。 2、分析

第一人称体验式

第一片段属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体验视角,这种视角将读者直接引入“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它具有直接生动、主观片面、较易激发同情心和造成悬念等特点。这种模式一般能让读者直接接触人物的想法。“我必须说出来,我必须跟他说‘再见’。??他注意到了我的手在颤抖吗???”这里采用的“自由间接引语”是这种视角中一种表达人物内心想法的典型方式。由于没有“我当时心想”这一类引导句,叙述语与人物想法之间不存在任何过渡,因此读者可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人物想法中体现情感因素的各种主观性成分(如重复、疑问句式等)均能在自由间接引语中得到保留(在间接引语中则不然)。如果我们将第一与第四片段中艾丽斯的想法作一比较,不难发现第一段中的想法更好地反映了艾丽斯充满矛盾的内心活动。她一方面密切关注丈夫的一举一动,希望他能注意自己(也许潜意识中还希望他能阻止自己),另一方面又觉得整好的行李正在向自己“招手”,发出奔向自由的呼唤。诚然,全知叙述也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在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中,由于我们通过人物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因此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触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

如果我们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冷静地审视这一片段,不难发现艾丽斯的看法不乏主观偏见。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早餐桌旁,丈夫看报的情景屡见不鲜,妻子一般习以为常。然而在艾丽斯眼里,哈里是“大大咧咧地一头扎进”新闻里,简直令人难以忍受。与之相对照,在另外三种视角模式中,由故事外的叙述者观察到的哈里看报一事显得平常自然,没有令人厌恶之感。在第一片段中,由于读者通过艾丽斯的眼光来观察一切,直接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因此容易对她产生同情,倾向于站在她的立场上去观察她丈夫。已婚的女性读者,若丈夫自我中心,

7 / 21

对自己漠不关心,更是容易对哈里感到不满。然而,已婚的男性读者。若妻子敏感自私,总是要求关注和照顾,则有可能对艾丽斯的视角持审视和批评的态度。即便抛开这些个人因素,有的读者也可能会敏锐地觉察到艾丽斯视角中的主观性,意识到她不仅是受害者,而且也可能对这场婚姻危机负有责任。通过艾丽斯的主观视角,我们能窥见这一人物敏感、柔弱而又坚强的性格。事实上,人物视角与其说是观察他人的手段,不如说是揭示聚焦人物自己性格的窗口。读者在阐释这种带有一定偏见的视角时,需要积极投入阐释过程,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读者只能随着艾丽斯来观察哈里的外在言行,对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仅能进行种种猜测。这也要求读者积极投入阐释过程,尽量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断。

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中,人物的感知替代了叙述者的感知,因此仅有一种视角,即人物的体验视角,而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视角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体验事件时的眼光。我们在前面比较的《呼啸山庄》的那段原文和改写版就分别展现出“我”的体验眼光和回顾眼光。从中不难看出,“我”回顾往事的视角为常规视角,体验视角则构成一种修辞手段,用于短暂隐瞒特定信息,以制造悬念,加强戏剧性。

第六章 叙事时间 第二节 时序 倒叙;预叙;插叙 第三节 时距

概述;场景;省略;停顿 第四节 频率

单一叙述;重复叙述;概括叙述

第七章 叙事空间

第一节 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 1、查特曼《故事与话语》

故事空间: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 话语空间: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

2、话语空间与作品主题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寓意关系:隐喻、象征 第二节 故事空间与视角

1、“故事空间”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

8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