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 申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 申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0ee75e4b73f242336c5fef

2、人物视角显现的故事空间既可以是故事中真实的空间,也可以是与人物心理活动、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想象空间。

3、思维风格:代表个人思想和价值体系的言语使用特征。思维风格源于叙述者通过语言方式,以某种隐含的方法模仿人物在思维方式上表现的我。(叙述者通过限定观察角度、模仿观察者思维的方式,并采用相应的语言来展现人物眼中的具体环境。如运用人物眼光对故事空间进行描述。) 第三节 故事空间与情节

1、依照人物行动和事件时序展现的故事空间常常作为情节发展的一个个必然环节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2、虚构世界中的地理空间并非“无生命的一个容器”,而是一种“富有能动作用的力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并且塑造着作品的形态。”这里的“形态”主要指情节结构。(140) 第四节 故事空间的阐释 空间隐喻:呼啸山庄;画眉山庄

第八章 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及其功能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人物主体意识与叙述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比如,注意叙述者在何种程度上总结了人物的话语;叙述者是否用自己的视角取代了人物的视角,是否用自己冷静客观的言辞替代了具有人物个性特征或情感特征的语言成分;注意叙述者是否在转述人物话语的同时流露了自己的态度。

(2)注意叙述语境对人物话语的客观压力(人物话语是出现在主句中还是出现在从句中,有无引导句,其位置如何,引导词为何种性质等)。 (3)注意叙述语流是否连贯、顺畅、简洁、紧凑。

(4)注意人物话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第一人称和现在时具有直接性、即时性,而且第一人称代词“我”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三人称和过去时则容易产生一种疏远的效果)。

(5)注意人物话语之间的明暗度及不同的音响效果等。

第二节 不同形式的不同审美功能

一、自由直接引语的直接性、生动性与可混合性

这是叙述干预最轻、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作者能完全保留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当然直接引语也有同样的优势,但自由直接引语使读者能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人物的“原话”。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一段:(1)在门前的台阶上,他掏了掏裤子

9 / 21

的后袋找碰簧锁的钥匙。(2)没在里面。在我脱下来的那条裤子里。必须拿到它。我有钱。嘎吱作响的衣柜。打搅她也不管用。上次她满带睡意地翻了个身。(3)他悄无声响地将身后门厅的门拉上了??

这部小说里多次出现了像第(2)小段这样不带引导句也不带引号的人物(内在)话语。与直接引语相比,这一形式使人物的话语能更自然巧妙地与叙述话语(1)与(3)小段交织在一起,使叙述流能更顺畅地向前发展。此外,与直接引语相比,它的自我意识感减弱了,更适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以乔伊斯为首的一些现代派作家常采用自由直接引语来表达意识流。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康拉德《黑暗的心》第一章中的一段:

船行驶时,看着岸边的景物悄然闪过,就像在解一个谜。眼前的海岸在微笑,皱着眉头,令人神往,尊贵威严,枯燥无奇或荒凉崎岖,在一如既往的缄默中又带有某种低语的神态,来这里探求吧(Come and find out)。这片海岸几乎没有什么特征??(黑体为引者所加)

这是第一人称叙述者马洛对自己驶向非洲腹地的航程的一段描写。在马洛的叙述语流中,出现了一句生动的自由直接引语“来这里探求吧”。这是海岸发出的呼唤,但海岸却是“一如既往的缄默”(always mute)。倘若这里采用带引号的直接引语,引号带来的音响效果和言语意识会跟“缄默”一词产生明显的冲突。而采用不带引号的自由直接引语,则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仅仅是沉寂的海岸的一种“低语的神态”,同时也使叙述语与海岸发出的信息之间的转换显得较为自然。二、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

在传统小说中,直接引语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起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带有引号和引导句,故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衔接,但它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时却不可或缺。在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中,身为普通职员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绑架了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漂亮姑娘——一位出身高贵的艺术专业的学生。他在姑娘面前十分自卑、理亏。姑娘向他发出一连串咄咄逼人的问题,而他的回答却“听起来软弱无力”。在对话中,作者给两人配备的都是直接式,但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没有引号,而被绑架的姑娘的话语则都有引号。这是第一章中的一段对话:

我说,我希望你睡了个好觉。

“这是什么地方?你是谁?为什么把我弄到这里来?”?? 我不能告诉你。

她说,“我要求马上放了我。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里,有引号与无引号的对比,对于表现绑架者的自卑与被绑架者的居高临下、理直气壮起了很微妙的作用。

10 / 21

小说家常常利用直接式和间接式的对比来控制对话中的“明暗度”。在狄更斯《双城记》的“失望”一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对比。此章开始几页,说话的均为反面人物和反面证人,所采用的均为间接引语。当正面证人出场说话时,作者则完全采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第三人称加上过去时产生了一种疏远的效果,扩大了反面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基本无中介、生动有力的直接引语则使读者更为同情与支持正面证人。

一般来说,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需要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如果文本中的人物话语基本都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则没什么音响效果可言。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一个惨痛的案例》中,在第一叙述层上通篇仅出现了下面这一例直接引语:

一个黄昏,他坐在萝堂达剧院里,旁边有两位女士。剧场里观众零零落落、十分冷清,痛苦地预示着演出的失败。紧挨着他的那位女士环顾了剧场一、两次之后,说:

“今晚人这么少真令人遗憾!不得不对着空椅子演唱太叫入难受了。” 他觉得这是邀他谈话。她跟他说话时十分自然,令他感到惊讶。他们交谈时,他努力把她的样子牢牢地刻印在脑海里??

这段文字中出现的直接引语看起来十分平常,但在其特定的上下文中,却具有非同凡响的效果。乔伊斯的这一作品叙述的是都柏林的一个银行职员达非先生的故事。他过着封闭孤独、机械沉闷的独身生活,除了圣诞节访亲和参加亲戚的葬礼之外,不与任何人交往。然而,剧场里坐在他身旁的辛尼科太太的这句评论,打破了他完全封闭的世界,他们开始发展一种亲密无间的友谊。可是,当这位已婚女士爱上他之后,他却墨守成规,中断了与她的交往,这不仅使他自己回到了孤独苦闷的精神瘫痪之中,而且葬送了她的生命。该作品中,除了上面引的这一例直接引语之外,第一叙述层的人物言辞均以“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以及“自由直接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这是第一叙述层唯一出现引号的地方。该作品的第二叙述层由晚报对辛尼科太太死于非命的一篇报导构成。这篇报导也一反常规,基本上完全采用间接引语。在这一语境中,上引的那一例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显得十分突出。此外,因为它单独占据了一个段落,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辛尼科太太的这句评论,就像一记响鼓,震撼了达非先生的心灵,把他从精神瘫痪的状态中唤醒。为了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突出这句话的音响效果的用意,我们不妨看看这篇作品的结尾几句话:

他在黑暗中感受不到她在身旁,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他等了好几分钟,静静地听着,却什么也听不到:这是个十分沉寂的夜晚。他又听了一听:万籁俱寂。他感到自己很孤单。

作品的结尾强调达非先生努力捕捉辛尼科太太的声音,因捕捉不到而陷入孤

11 / 21

单的绝望之中,从而反衬出了辛尼科太太那句“振聋发聩”的评论的作用。正是这句貌似平常的评论,当初使达非先生从精神麻痹、完全封闭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不难看出,在第一叙述层上,乔伊斯单在这一处采用直接引语是独具匠心的巧妙选择。

三、间接引语的优势

间接引语是小说特有的表达方式。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间接引语极为少见,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把人物话语与叙述语分开,需要频繁使用“某某道”,还需尽量使用直接式,以便使两者能在人称和语气上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古典小说由话本发展而来,说书人一般喜好摹仿人物原话,这对古典小说的叙述特征颇有影响。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采用的就几乎全是直接引语。杨宪益、戴乃迭以及戴维·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将原文中的一些直接引语改成了间接引语。通过这些变动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看到间接引语的一些优势,请看下例: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便答道:“我没有玉。你那玉件也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第三章)

(A)Imagining that he had his own jade in mind,she answered,“No。I haven’t.I suppose it’s too rare for everybody to have one”.(Yang and Yang译)

(B)Dai-yu at once divined that he was asking her if she too had a jade like the one he was born with.“No,”said Dai-yu.“That jade of yours?.”(Hawkes译)

原文中,黛玉的想法和言语均用直接引语表达,故显得同样响亮和突出。而在译文中,通过用间接引语来表达黛玉的想法,形成了一种对比:本为暗自忖度的想法显得平暗,衬托出直接讲出的话语。这一“亮暗”分明的层次是较为理想的。此外,与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为叙述者提供了总结人物话语的机会,故具有一定的节俭性,可加快叙述速度(上引Yang and Yang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再次,与直接引语相比,人称、时态跟叙述语完全一致的间接引语能使叙述流更为顺畅地向前发展。这也是《红楼梦》的译者有时改用间接式的原因之一。翻译与塑造人物性格有关的重要话语时,他们一般保留直接式。而翻译主要人物的某些日常套话、次要人物无关紧要的回话时,则经常改用间接引语,以便使叙述更轻快地向前发展。

四、“言语行为的叙述体”的高度节俭和掩盖作用

叙述者可以在间接引语的基础上再向前走一步,行使更大的干预权,把人物话语作为言语行为来叙述。叙述者可以概略地报导人物之间的对话:

贝内特太太在五个女儿的协助下,一个劲地追问丈夫有关宾格利先生的情况,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她们采用各种方式围攻他,包括直截了当的提问、巧妙的推测、不着边际的瞎猜,但他却机智地回避了她们的所有伎俩。最后,

12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