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微生物名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ceec2745acfa1c7aa00cca9

《微生物》名词解释复习参考

1.微生物: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核(拟核),只有核糖体。有DNA和RNA。

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结构,无产能酶系统,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有DNA或RNA。

4.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破坏/合成受到抑制,在高渗环境中能存活者。 5.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物质。

6.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7.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8.噬菌体:感染微生物的病毒。

9.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内增殖,建立溶菌性周期,最后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10.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DNA上,并能一起复制的噬菌体。

11.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 12.转化: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重组,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

13.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4.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转给受体菌。

15.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基因与细菌的染色体整合,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性状。

16.正常菌群:正常条件下,经常寄居在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细菌。

17.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18.二重感染:在原感染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19.败血症:致病菌入血后,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0.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扩散至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1.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入血后,大量繁殖,死亡崩解释放大量内毒素或输液中含有内毒素入血引起的症状。

22.抗毒素:外毒素的抗体。用于人工被动免疫,预防和特异性治疗相应疾病。

23.类毒素:外毒素处理脱毒,但保留其抗原性,称类毒素。用于人工主动免疫,预防相应疾病。

24.毒血症:细菌外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损害特定的靶组织器官产生的毒性症状。

25.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入血后,未繁殖,随血液到达适宜部位再繁殖治病。

26.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蛋白。

27.血浆凝固酶: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28.致热外毒素(SPE):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耐热。

29.SLO:为链球菌溶素O,对氧气敏感,破坏中性粒细胞,免疫原性强。 30.肠热症: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31.肥达试验:用诊断菌液与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和增长情况。 32.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毒素,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毒性作用极强,可被蛋白酶破坏。

33.肉毒毒素:由肉毒梭菌分泌的嗜神经性毒素。毒性强烈,作用在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34.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35.感染免疫:有菌免疫,抗结核免疫属感染免疫。

36.结核菌素试验: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37.病毒体: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

38.感染性核酸:经处理后脱去外壳蛋白后,仍具有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的能力,称感染性核酸。

39.刺突:某些包膜病毒的包膜上所具有的钉状突起。

40.复制周期:从吸附细胞开始,经细胞内增殖最后释放的全过程。

41.隐蔽期:在病毒基因控制下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阶段。

4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43.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4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

45.辅助病毒:可以辅助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

46.潜伏感染:某些病毒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某组织或细胞中,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被激活开始复制,感染急性发作而出现症状,此种感染类型称为潜伏感染。

47.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48.垂直传播: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 49.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可在短时间内一次大量释放子代病毒,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50.病毒中和抗体: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 51.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在脑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52.慢发病毒感染或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数年或数十年,既不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加重并导致死亡。

53.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发生一种或两种变异,形成新亚型。

54.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5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亦称SSPE,属于麻疹病毒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56.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在鼻咽部和肠道内增殖并从肠道排出。

57.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 58.HBsAg:是HBV的外层衣壳蛋白抗原。 59.HBcAg:是HBV的内层衣壳蛋白抗原。

60.HBeAg: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61.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

62.虫媒病毒: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63.日本乙型脑炎: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64.病毒性出血热:某些由节肢动物或啮(niè)齿类动物等传播的具有出血和发热等症状的病毒感染症。 65.VZV: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66.HCMV:即人巨细胞病毒,是巨细胞包涵体病的病原体。 67.巨细胞包涵体病:HCMV是能引起先天性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 68.HSV:即单纯疱疹病毒。

6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70.反转录病毒:是一组含反转录酶,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 71.AID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72.Gp120: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73.恐水病:即狂犬病。病毒造成脑损伤,使神经系统极度兴奋,吞咽或饮水时喉部肌肉发生痉挛,甚至听到水声都发生痉挛,致使患者恐水。 74.尖锐湿疣:即HPV引起的生殖器疣或性病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