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024c1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c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浙江省义乌市拥有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积极探索对外贸易新模式,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继续发挥义乌市在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现提出如下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立足于实现国际贸易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市场带动和产业促进等体制改革,构建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优良、市场带动能力增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立足于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增强比较优势,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立足于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产业、市场等方面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立足于政府管理向

公共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进贸易便利化,推进金融支持、区域合作、管理体制创新,完善政策环境,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制度保障。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国际贸易管理和促进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与国际接轨;先进展示交易平台和便捷国际贸易通道基本形成,贸易便利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义乌市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加速发展;进口、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具有知识产权、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带动国内就业2000万人以上。

1 / 7

到20年,率先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便利化的国际贸易体制;现代市场体系基本构筑,国际贸易的主体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明显优化;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发展新机制基本建立,义乌市场带动效应更加凸显,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

二、主要任务

(四)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针对小商品生产种类多、更新快、非标准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和特点,以及小商品交易单笔规模较小、贸易主体众多、交易活动频繁等特征,适

应小商品采购出口、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需要,研究设立“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形成在全球组织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新渠道和新方式。探索实施与“市场采购”等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互联网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和办法。支持义乌市在条件成熟时按程序申请设立适合小商品贸易特点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推动贸易商品结构从一般小商品向拥有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高端商品及相关服务等方面拓展。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安全技术水平,使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及销售目的地国标准。探索贸易品种、市场业态、贸易方式、商品形态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着眼于创造品牌、创造标准、创造商业新模式、创造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提升国际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和集聚小商品制造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同度的中介推广机构,提升新技术、新创意的开发利用水平。

(六)加强义乌市场建设。加强规划、政策和资金引导支持,加快结算、授信、信用信息、培训和法律等平台建设,提升义乌市场的软实力,推动义乌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提供商转变。构建地方政府牵头,商务、海关、工商、质检、外汇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集质量安全、公共预警、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

2 / 7

和规范义乌小商品市场及出口健康发展。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市场供需等情况变化,发出公共预警,防止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探索设立国家级小商品研发中心、国家级小商品质量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加强中小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义乌市场信息化建设,扩大互联网应用范围,完善商户信用监测、监督和评价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明确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探索建立适应义乌市场商品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七)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建立共享式市场平台,推动流通现代化,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效应、辐射能力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互联网应用示范区。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模式,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信用、交易、支付、登记、安全认证、投融资等支撑体系,促进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先进、高效运作能力的商贸流通大企业,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贸易流通对经济的先导作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依托市场商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着力推动和带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和产业集群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扶持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义乌市场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探索按省市或集群特色分区集中展示等模式,通过义乌市场创建一批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义乌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兴贸基地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集聚和培育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创意设计产品展、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会、技术专利交易会,探索制造企业向“创”、“造”并举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3 / 7

(九)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拓宽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渠道,为其他专业市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示范。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中东欧、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支持在义乌建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发展进口、转口贸易。鼓励企业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抱团”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发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特色品牌展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展览集团,探索会展产业化发展道路,创新展贸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义乌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把义乌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

(十)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国内外重要市场建设中国小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的步伐,支持义乌在全球范围复制和输出专业市场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营销服务模式。鼓励通过发挥“母市场”效应带动一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完善中国小商品海外营销渠道。

健全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机制,制定举办境外展会和市场的专项扶持办法,将中小企业境外展销平台建设列入国家相关专项规划。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模式,分阶段创办境外中国商品展示中心以及订单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搭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建立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探索通过连锁配送、建设市场分销渠道等形式,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十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强化市场准入、标准设定、信息引导等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内外贸促进体系,研究出台推进企业经营内外贸的便利化措施,形成有利于内外贸协调健康发展的环境。依托义乌市场辐射优势和高度聚集的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进一步强化对周边省市小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支持义乌建设长江三角洲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义乌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通盘考虑。支持义乌依托交通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港口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探索建立统一、协调的内外贸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内外贸协调的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和调控体系。加强

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