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的启示简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理想国的启示简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0a6f28a8956bec0875e35b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柏拉图将国家分为3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卫士阶级和需要引导控制的平民阶级,并规定了由这3个阶级引申出来的制度和政策。在他眼中,只有哲学家才能充分认识和掌握治国这一知识,只有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卫士才能保持着自制和勇敢。这俩者是其政治体制的基石。而平民阶层,则是需要引导教育的,应该拥有价值共识,需要一些共识性的、普适的价值取向作为交流与妥协,停止或行动的基本准则,这样的价值共识被称为正义或者说善,平民的思想需要被控制。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难以实现或者说难以持续的,这一点柏拉图自身也做了论述。苏格拉底在描绘政体败坏四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时,都是首先描绘国家制度的转变,然后描绘这种与这种制度转变相对应的个人灵魂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每个阶段就又划分为两个部分。在此不作祥述,概括来说,政体败坏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个人的私欲与集体(城邦)利益的冲突,也就是智慧与节制两种品质能否长存的问题。

事实上任何的政治体制问题最根源的部分都可以归因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分配问题。“理想国”能否存在依靠于统治阶级能否自制。而人的无穷的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使得人是难以自制的,聪明的人要自制则更难,这也就是专政体制下最大的弊端。

同一时代不同地域孔子的思想与柏拉图有些近似,同样主张以礼乐教化百姓,同样寄希望于君主是否贤明,同样实施专政。或许俩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统治者的性质不同,以及其推崇之事物对政治的逾越程度,孔子将礼提升到所有人包括皇帝也必须遵守的信仰的高度,而柏拉图则提倡哲人王,也就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

实际上,不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的主张,都体现了一个复杂深刻的政治原则:在寻求好的政治秩序的时候,只有在最好的政治秩序也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政治秩序才是最好的。换句话说,在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中,好的政治秩序必然是某种被逾越的东西,存在一个构成政治的界限的、比好政治更美好的领域。在柏拉图那是哲学,在孔子那里则是礼。

这种以更高的领域为政治划定界限的构想的意义在于:在政治之外确立了一个独立的价值标准,可裁决政治领域的事务而且贬低了政治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在价值秩序上约束了权力,如果说不是从制度上制约了权力的话。后一点,柏拉图是在《法律篇》卷3中通过分权、法治和强调好的政制必须是自由与权威的结合

等制度安排来完成的。然而,在价值秩序上约束或蔑视了权力这一点却在柏拉图那里具有更深刻的理由:美好或正义的生活是追逐智慧的生活,哲学家是在被惩罚的威胁下才不情愿地下降到俗世中去处理流变不居的政治事务的。许多人不满于柏拉图在建立“好城邦”时对权力的深深依赖;然而,如果理解到柏拉图逾越政治的洞见,则实际上柏拉图只不过是像使用奴仆一样使唤权力:权力仅仅是工具或奴仆,而不可能具有主人或优越的位置。这样的一种洞见虽然不能现实地制约权力,却在心灵中深深地洞察了权力作为工具的本来面目,并为恰当的政制安排准备了理性基础。

有人常借民主来批判理想国中的某些观点。在我看来民主与专政最直接的区分在于人民基本人权的限定,政府或者说统治者对基本人权的态度,以及权力的效率和制衡间的关系。 就以美国为例,宪法规定了人权的意义并且这意义还在不断变化,这完成了对政治的逾越。三权分立,间接选举,限制选举权,司法审查将美国的政治设计成了充分制衡的政治机器。另一方面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划分上又完成了一次制衡。所以我们会在美国看到这种现象:总统可以提案,但是国会必须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是参议院可以启动弹劾总统;国会可以立法,但是法院可以宣布法律违宪;法院虽然独立判案,但是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虽然可以提名法官,国会必须批准提名??

事实上,如果哲人王这一构想能够实现的话,专政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行的,但是在缺乏逾越政治的价值之前,我们更需要制衡。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民众也不是没有反抗,事实上中国农民起义史恐怕是世界上最\波澜壮阔\的,但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使中国重新陷入兴盛到衰亡的新一轮循环,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权力制衡\这一制度。 实际上,《理想国》中孕育了部分自由主义的思想。

1. 公共。柏拉图对城邦的起源——“应然”层面的“起源”——有过细致的阐述。他认为城邦乃是个人唯当无法达到自足的情况下聚合而成的共同体。由于每个个体多方面的需求,农业,手工业与内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各人各司其职,进行交易与合作满足各人的需求。

2. 工具理性。也就是利用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分析方式在理性化社会中分析公共问题、制定公共政策

3. 价值共识,亦即无论多元文化的共存达致何种程度,我们依旧需要一些共识性的、普适的价值取向作为我们交流与妥协,停止或行动的基本准则。 除开政治体制的启示之外,我更想谈谈辩证法,个人认为:否定是辩证法的根本,黑格尔强调否定的否定也就是调和,马克思则强调否定的同一性,俩者都是不彻底的。其次,思维应摆脱形式逻辑同一律的限制,解除一切概念的束缚,包罗万象的体系是矛盾整体同一性的表现,它是能动的意识结构屈从于统一尺度,并排斥与它不一致的事物和意见,所以不应该从体系的角度来表述观点。 个人看来,《理想国》中最有价值的应属通篇运用的辩证方法以及苏格拉底表现出的在辩论中的冷静态度,这是做学问做人做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