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文语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实用中文语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124df3a58da0116c174962

(1)小玲黄大仙下车,小华慈云山下车。 (2)后天,我们学校见。 (3)小王国外有亲戚。

(4)演出时,他台上台下忙个不停。 (5)他们工地里吃,工地里睡。 (三)方位名词:

即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简称方位词。 1.方位词的构成:

(1)单纯方位词:这是最基本的方位词,都是单音节的如:

东、南、上、下、前、后、里、外等。 (2)合成方位词:即在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上「以」或「之」,或者在后边加上「边」、「面」、「头」、「方」、「部」等构成的方位词。表示方位处所或时间。如: 上边、后头等。汉语中的方位词有限,可以全部列举出来。 2.方位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

方位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

方位词与一般名词最突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下三点:

(1)方位词经常放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与之组成方位短语,用来表示处所或时间。例如: 表处所的:地上、门外、路旁、村东头、城乡之间等。 表时间的:半年之内、毕业前、天亮之后、五十上下等。 (2)一般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而有些合成方位词却可以。如: 最右边、紧里头、太右、极左、稍后等。

(3)一般名词不能作状语,而方位词,尤其是合成方位词经常修饰动词作状语。如: 1.她上有公婆,下有孩子。 2.屋前是平地,屋后是果园。 3.我们以后应该加强协作。

4.村东边是养鱼池,村西边是菜园。

甚么是动词 一、甚么是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意义的词。动词可分为: (一)表示行为动作的:

走、跳、飞、打、说、听、研究、批评、保卫、学习、进行、停止、表扬等。 (二)表示心理活动的:

爱、恨、怕、想、希望、考虑、失望、喜欢、讨厌、提心等。

(三)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

在、有、存在、发生、发展、演变、生长、死亡、消失、失去、增加、缩小等。 (四)表示判断或某种关系的: 是、象、等于、姓等。

(五)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

能、能够、愿意、肯、敢、要、想、应该、应当、值得等。 (六)表示命令的:

使、叫、让、请、要求等。

(七)表示动作趋向的:

来、去、上、下、上来、下去、进来、出去、回来、过去等。

二、动词主要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

(一)动词能受副词修饰,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曾经来过、马上出发、都来、到底来不来、必须解决、务必办到等。但不能说:很说、十分跑、万分研究等。如果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则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解决问题、很听话等。

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如:万分高兴、非常喜欢、十分讨厌、最想、极爱等。

(二)多数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如:建设祖国、保卫边疆、读书、写字、听广播、看电影等。

(三)部分动词可以重复。如:

单音节动词的重复形式是「AA」式: 听——听听 看——看看 说——说说 双音节动词的重复形式是「ABAB「式: 讨论——讨论讨论 研究——研究研究 休息——休息休息 调查——调查调查

这些重复形式是一种动态表示法,重复后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四)动词后边一般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不同的动态。如: 拿着 听着 看着 (进行态)

拿了 听了 看了 (完成态) 拿过 听过 看过 (过去态)

(五)所有的动词都可以用肯定否定相连的方式表示疑问。如:去不去?听不听?讨论不讨论?休息不休息?

(六)动词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包括谓语中心语)。如: (1)演唱会散场了。 (作谓语) (2)比赛开始了。 (作谓语)

(3)这是我们的学校。(作谓语的中心语) (4)他打算明年考大学。(作谓语的中心语)

三、几种有特点的动词

(一)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是能够带受事宾语的动词。这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要以某种事物作为对象,表达的意思才完满,否则句子就站不住。例如: (1)农民打井。 (2)学生读书。 (3)老王写信。

有时候及物动词所带的宾语可以省略,但这种省略是有条件的,即要有一定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在局面上产要指一定的上下文(这一部分用红色标明),在口语中指一定的谈话场合、情景。例如:

(1)问:学生读书了吗?答:读了。 (2)问:农民打井了吗?答:打了。 (3)问:老王写信了吗?答:写了。

在口语中,如果在吃饭的时候,老张见了老王,问:「吃了吗?」老王回答:「吃了。」这里的「吃」一定指的是「饭」,不说自明。这是在一定的场合、情境下省略了动词「吃」所应带的宾语「饭」。 以上两种情况的省略,都使动词后边未出现宾语,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动词就不是及物动词。 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这就是说这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需要有一种事物作它的对象,它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完满。例如: (1)燕君哭了。 (2)同学们走了。 (3)今天我休息。

有些动词(红色标明)包含几个意义,可以分属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例如: (1)a、叔叔开了瓶啤酒。 (及物动词) b、花开了。 (不及物动词) (2)a、我们不应该笑人家没经验。(及物动词) b、老师笑了。 (不及物动词)

(二)判断动词——是

「是」是一个特殊的动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表「肯定」,它的基本作用是放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让宾语说明主语等于甚么,或属于甚么,这种作用叫判断。表判断是动词「是」的基本作用。 1.「是」的语法特点:

「是」与一般动词有相同的语法特点,如 (1)都能受副词修饰(都是,不是等);

(2)都能用在能愿动词后边(应该是、可以是等); (3)都能用肯定否定相连的方式提问(是不是?); (4)都能单独回答问题(你是她同学吗?)。

因为「是」是个特殊动词,所以,它与一般动词又有些不同的语法特点。如: (1)「是」的后面不带「着、了、过」这些动态助词,也不带各种补语;

(2)「是」的否定形式是「不是」,一般不用「没、没有」表否定;

(3)「是」不能重复。有时表答应,可以说「是是」,但这与一般动词重复不同,因为它不因此而产生新的语法意义,只是「是」的连用;

(4)「是」在句子中虽然是谓语的中心语,但从语义上看,句子的重点不在它上面,而在宾语上 2.「是」的用法:

「是」的用法很复杂,这里讲几种最主要、最常用的: (1)表示判断

这是「是」的基本用法。它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或说明、解释关系。例如:

1.这少年便是孙中山。 (同一关系) 2.他是我的父亲。 (同一关系) 3.金庸是作家。 (从属关系) 4.李叔叔是个警察。 (从属关系) 5.校长说的话是对的。(说明关系)

6.我这样做是为了把功课做好(解释关系) (2)表示存在:

这时「是」的作用相当于动词「有」。这种用法多出现有描写性的陈述句里。例如: 1.山上全是果树,高的、矮的、茂密的、形状多极了。

2.周围是茂密的灌木丛;灌木深处是一座破旧的城堡,城堡里有一个喷水池;前方是一条护城河,……后面有一座森林。 (3)表示强调

「是」除了以上两种用法之外,还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重读,表示强调肯定的意思。这时,它不是动词,而是表语气的副词,在句子里不做谓语,而是状语。在这种句子里如果去掉「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并不发生变化,只是肯定的语气减弱了。例如: 1.昨天他是来过。 2.这种花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