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外国教育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32046d4afe04a1b171de05

A、教育即生长:批判了教育预备说,认为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生长是有机体内部条件(兴趣、本能、习惯等)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使一切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但这种尊重并非放任自流。 B、教育即生活(考过):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生活结合,使学校生活既符合社会需要也符合儿童的需要。

C、学校即社会:学校不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也是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形式,所以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要求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将代表社会性的活动课程引入学校。

D、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要使经验改造有成效,就必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儿童发展的良好条件。将经验看成知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但是将经验看成主体的创造,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论课程与教材: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主张课程与教材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提出了“从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论思想,主张以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种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包括园艺、烹饪、印刷、纺织、唱歌、阅读、书写等形式。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杜威反对成人和专家编写的教材,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但是如何将直接经验组成系统的知识,一直没有解决好。

(3)论思维与教学方法: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出发,提倡反省思维,即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因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情境—问题—资料—方法—检验。评价:杜威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的活动积极的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4)德育观:认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道德。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主张:反对将个人和社会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提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在实施德育方面,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要求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视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 永恒主义教育

提倡复古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美国赫钦斯和阿德勒、英国利文斯通、法国阿兰等。主要观点: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性,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学习和钻研古典名著;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3. 改造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20 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康茨和布拉梅尔德。主要观点:一是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二是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学校运用民主方法,通过相互协调的教育,就能达到大多数人都同意的“社会一致”,即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三是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四是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上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五是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和劝说的教育。 4.存在主义教育

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二战后流行于欧美,5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奥地利布贝尔、德国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 法国萨特、美国奈勒。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5.新行为主义教育

以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和加涅等。新行为主义是由20世纪初美国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而来的。行为主义主张人的行为的基本公式是受因果律支配的“刺激—反应”。新行为主义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予以补充。主要观点: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提倡程序教学,其基本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把教和学的行为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6.结构主义教育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主要观点: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7.现代人文主义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负面作用的显现,以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挑战的加深,人文教育开始了它的现代复兴,出现了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主要观点: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主张人本化课程;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该思想出于对主知主义思想的批判,主张从多方面来考虑人的整体发展,给教育理论带来了观念的革新,但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