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复习总结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语言学复习总结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3bc73efe4733687e21aa90

汉藏语系(汉语等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99%以上)

阿尔泰语系(维吾尔语、蒙语、柯尔克孜语、满语、鄂伦春语等17种语言、朝鲜语) 南亚语系(佤语、布朗语、崩龙语) 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阿美语、排湾 语、布农语等,统称为高山族语言) 印欧语系(塔吉克语和俄语) 京语(4000多人使用)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本来没有接触的不同社会因经济文化的发展、迁移、战争征服、海外殖民等原因造成地域上的邻居或杂居。社会的接触就会形成语言的接触。

方言、亲属语言、非同源的语言接触的几种类型基本相同: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5、洋经浜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1、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各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1)借词:“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意译词: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只将外语词的意义移植过来。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民族语言的。 意译词不是借词。

Telephone – 德律风 - 电话

汉语在吸收外来成分时,不习惯完全借音,而喜欢用自己的语素构词,多采用意译词和仿译词。

microphone—话筒 telephone—电话 penicillin—青霉素 laser—激光

2)仿译词:意译词之一种。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结构方式。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马力 horsepower 蜜月 honeymoon 成语的借用也多用仿造:

走钢丝 walk a tightrope 鸵鸟政策 ostrich policy 多米诺骨牌 domino 3)汉语从古到今都有借词。古代的借词很多已经觉察不出是借词。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词汇: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鸦片战争后、“五四”运动后的大量来自欧美的借词: 沙发、咖啡、咖喱、白兰地 4)借词的五种构成方式: ①全音译:咖啡、菲林、别克(Buick)、丁克 (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 ②音译加类名:保龄球(bowling)、桑拿浴(sauna)

③音意兼译:酷(cool)

这种意义的借用,有的比较直接:嬉皮士(hippies)、蹦极 多数则较间接:基因、可口可乐、托福、博客、伟哥(viagra)、奔驰(Benz)、佳能(Canno) 这种意义的关联借用多种多样,如功能-事物式关联、表现-事物式关联(博客)、性质-事物式关联(香波)等。

有时全音译与音意兼译不容易区分,原因在于人们容易给每个汉字找到一些意义或进行意义的附会以帮助记忆。 马拉松、危地马拉

甚至会因为人为附会而改变觉得不好的译名。 莫三鼻给-莫桑比克 ④半音译半意译:奶昔(milk shaking)、冰淇淋 ⑤借音借形:IT、AA制、GPS

借词在汉语中比例不大,主要集中在专门领域。但在英语中很大,法语对英语有重大影响 。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1、语言联盟: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用,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2、它们的相似是因后起的接触造成,通常是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十分远的语言。在研究这些语言时,如果其分类情况尚有不明,语言联盟的存在可能会使这些语言出现有亲属关系的假象。

3、语言联盟形成条件:不同民族交错聚居、频繁的往来、通婚;经济文化相对平衡;人口数量比例不悬殊且每个民族有部分人口相对聚居。 4、著名的语言联盟:

1)巴尔干语言联盟——罗马尼亚语(罗曼语族)、南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语支(保加利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

2)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汉语,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部分语言,东南亚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

3)北亚语言联盟——蒙古语族、突厥语族和通古斯语族语言。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而非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语言联盟的语言表现

系统感染:指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用。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的共同特点: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没有构词形态变化,语法上主要用虚词和语序,有量词。

这一区域的语言相互之间相似程度高,而它们与各自亲缘关系更近的别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上的相似度却要低一些。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不同民族在地域上交错居住,有深度接触但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为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排

挤而停止使用。

深度接触: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属同一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

不平衡接触:所接触的几个民族中有一个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显著优势,保持聚居的人口,其他民族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氏族合并为部落,部落合并为大的部落联盟,最后产生民族,文化上占优势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张的过程就是语言不断替换其他部落语言的过程。 铁木真“统一了持九种语言之百姓”, 建立蒙古汗国。

部落联盟产生民族,民族的融合也伴随着语言的融合。 春秋战国: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一个民族融合时期。 《左传 》戎子驹支:“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言毕)赋《青蝇》而退。

戎狄??坐诸门外,而使舌人(即翻译)体委与之。 两汉以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

隋唐以后,契丹、西夏、女真(及后来的满族) 这些民族都在不同时期与汉族发生联系,语言也相互替换,这一过程中汉语都成为共同交际工具。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比较发达的一方的语言占优势。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关键。 征服者语言替换被征服者的语言:罗马征服者将拉丁语于公元初带到高卢,不多几个世纪便替换了凯尔特语。

相反情况:1066年到英格兰的诺曼法语三百年间被英语替换;汉语替换满语。 2.替换的另一客观条件:共同的生活地域,形成杂居的局面。 氐族:“语不与中国同”,但“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 土家语的消失过程正是和汉民族等生活地域杂居加深的过程。 巴子国—被秦灭东迁与汉族等杂居—明土司王学汉语,大量汉语借词—明末汉人大量迁入土家族居住区—清“改土归流”—民国当成黑话—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目前经济发展 三、语言替换的方式

A、自愿替换(合作方式):在语言替换过程中,有些民族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先进的语言作为共同交际工具。 从秦汉到隋唐,“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鲜卑语——汉语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迁都洛阳

消灭反对派:太子元恂和拓跋氏元老元丕、穆泰 禁止说鲜卑语,“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 改姓,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南朝流行样式。 B、被迫替换(斗争方式)

在语言替换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语言进行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放弃本族语言,采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先进的语言作为共同交际工具。 女真语、满语——汉语 金世宗时期:

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应卫士有不闲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 四、替换的过程

1、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最后导致优势语言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双语现象是指被替换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替换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的现象,是语言替换中必经的过渡阶段。

3、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这决定于两个民族是继续融合还是分离。 鲜卑语——汉语 元朝蒙语——汉语 4、双语阶段,双方语言会相互影响。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底层最主要的表现:

1. 被替代的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保留在胜利者语言中。这可能是造成胜利者语言产生地域方言的重要原因。 智利西班牙语

壮侗族先民的浊内爆音保留在浙江、上海郊区、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汉语方言中。 2. 词汇上,地名中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有时其他方面的词汇也会留下痕迹。 东北:哈尔滨、齐齐哈尔 哈尔:满语,江。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1、语言接触的另一重要类型:一个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2、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个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如中国古代的“雅言”、“通语”与各地方言。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如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曾以汉语作为通用书面语。

3、书面语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1、方言中的言语文白异读

2、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3、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 4、赣方言吉安次方言: 地很平[p’i] 和平[p’in] 去关[k’uan]门 开关[kuan] 耳朵 耳饰

5、文白使用有语用上的区别,也有词汇上的区别。

6、同一个语素有不同的语音形式,是通用书面语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 7、不同时期的通用书面语可能不同,所以文读也可能有多个层次。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1、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

2、他民族的书面语的借用会在借入方的语言中造成整齐的词汇-语音层次,可进也可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多次地借用。如日本 借用汉语书面语主要有南北朝时期从东南沿海借入的“吴音”和唐朝从长安借入的“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