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4706bb960590c69ec37674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

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备种东西。1岁半左右的孩子,已不是拿着任何东西都只会敲敲打打,单纯摆弄。他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岁半以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2~3岁儿童能够学会备种动作,不仅能使双手协调,而且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

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爱做事的同时,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1岁半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

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始发生。2岁左右,孩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的萌芽。比如:拿着一块长形的小积木,他会放在头上擦,想象着用梳子梳头。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有,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 “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三)3~6岁

【分组讨论】

根据在不同的年龄班观察幼儿,将学生分为3大组,即小班观察组、中班观察组和大班观察组,讨论分析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后集体交流。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幼儿期。

1、3~4岁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

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2.4~5岁 (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3.5~6岁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问?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

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第三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 (Cyril Burt) 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表

遗传变量 环境变量 智商相关 同卵双生子 一起长大 0.87 分开长大 0.75 0.53 异卵双生子 非孪生兄弟姐妹 无血缘关系儿童 一 起 长 大 0.49 0.2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