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白岩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演讲: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精校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1年白岩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演讲: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精校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49fbc0804d2b160a4ec004

果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不相上下,只不过各是一条路。但是我的确喜爱鲁迅,鲁迅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让我热泪盈眶,他在讲“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人去凭吊皇陵,有人去祭奠荒冢”,就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让你热泪盈眶,对吗?我们现在生活中不也有的吗?有人就去皇陵面前跪拜了,有人就去荒冢,对吧,也就是莫名土地上的荒坟去感受某种东西,这都另说了。所以,阅读的另一个意味就是用包容的心去看。

那接下来,我讲的太多了。

接下来,阅读还有什么...比如说以我个人的经验,不是所有的书都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一直到读完;有的书当你翻了一下的时候你已经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完它的前三分之一的时候你就已经读完了,有的书确是要读两遍你还没读完呢,你比如说,我从来不认为像《道德经》这样的书我已经读完了;还有的书是你快到结束的时候你会恋恋不舍,因为这是你特殊生命时段的一种相遇和旅程。就像我当初读《曾国藩》的时候,那天下午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我意识到只剩下三五页就要结束的时候,不舍得每一字,但是你终要告别,当告别的时候我居然写了几千字的感想,现在还藏在我自己的笔记本里头,这就是你不忍告别。但是有很多的书是你看完目录就OK了、结束了,不妨碍我买它,我可能会把它买回来放在书架上,但我再也没有翻过,因为我知道我已经读完它了。

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这是不一样的。因此别强加自己,所有的书都要读完,反而变成了一种苦处,读书需要点儿随意、需要点儿直觉,别给自己那么大的这种压力。我觉得生命

中当你跟书最佳的缘分开始的时候是,你已经不用再看每一本书都有人要考试的时候。

刚才我说了不要为功利去阅读,而且很多的阅读也不是为了考试。最后一个我一定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刚才我已经说过这一句话了,读所有的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你自己。你觉得我们读书是在读鲁迅、读周作人、读梅里美、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傅雷??都不是。真正的阅读走到更舒服的、愉快的境地的时候是,在读每一本书你都是在找寻你自己、都在塑造你自己。

在座的相当多的是大学生,我一直经常会开玩笑的是,我不反感大学的时候谈恋爱,但是我比较替大学谈恋爱的时候,提早的进入了两人世界,然后错过了一生当中最不该错过的集体友情的这四年而感到万分遗憾,因为我看到我们学校当时就有,进大一这两人就恋爱了,然后永远是两人如胶似漆,大四的时候分手了。然后他们这四年就错过了那种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那种永远无法再复制的友情,一帮人山呼海啸,借(骑)着自行车,然后几十公里,莫名其妙骑到哪儿去;还有看完球的时候,突然决定我们要从工体走回广播学院,最后走两个多小时...等等这种莫名其妙的...还有无聊,无聊到了吃晚饭之后,哥儿俩就用猜丁壳决定到下一个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结果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发现离学校越来越远了。但是无聊也是青春当中的一道风景,将来等你人到中年的时候想无聊都没时间了。

但是人生是这样啊。舒婷在一个(篇)散文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到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那我的感慨就是,人的朋友的

多少跟头发的多少成正比——当你头发最茂密的时候,你的朋友最多,但是人终将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当你拥有了一种阅读的习惯的时候,你永远不会孤单。当我最孤寂、最一个人的时候,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邀请到了一个朋友——你可以跟他对话,你可以反对它的意见,你可以突然跟它找到共鸣,你还可以把它放下顺手拿起另外一本书让第三个人再插入你们的谈话......你永远不会真正的孤单。

因此,阅读从来不是一个功利的事业,阅读该是一种生命方式,是生命中的不可获取的东西,或者说它就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方式。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去解读音乐一样。你说音乐有用吗?可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临死的时候说“死亡意味着什么?不过我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哦,音乐原来这么重要。是啊。有人说,什么是音乐?一个名词解释就是“当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也就是说当你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音乐能表达你更复杂的感情,而且同样的一段音乐,会在你不同的年龄阶段触碰你不同的感受。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阅读不光是文字,包括好的电影。比如说,前不久我看了一部印度的《三个傻瓜》。我主张相当多的搞教育的或者正在被教育的人都要看看这个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让我很??怎么说呢,不满足又有一些伤感。在中国人眼里怕是稍稍还有些瞧不起印度的,对吗?但是至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来我又赶紧开始恶补印度的电影,又看了《我的名字叫罕》,最近又刚买了《风筝》准备在看。

突然发现,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都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呢?灵魂在哪里?我们需要有灵魂的东西。那,在印度的电影当中你会看到,这个仿佛屡次被你瞧不起或者说没太高看的国家有很多比你高的地方。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

所以我觉得在当代社会的确好的电影、好的音乐、好的文字都是阅读,不是一个狭隘的、简单的文字的阅读,但是不管什么,最后都是要完成一个跟你的对撞,是在读你。就像我书刚出来的第一天我就说“从今天开始,这本书就再也不属于我了。”为什么?我希望你在这本书中去读到你自己。有人介绍说:“你的这本书叫《你幸福了吗》。”我说:“对不起,您说错了,我这本书没‘你’,我的书名上只有‘幸福了吗’。”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我”,我没有权力在这个上写“你幸福了吗”,跟我没关系,首先这是我的困惑。

所以,最后跟大学生或者说“书香高校”的交流恐怕也是我最大的感慨——人生不管喧哗,还是最后的孤寂,有书在,永远踏实。更何况你人到中年的时候还面临着一个新的、更大的挑战——你要寻找很多生命的答案,让绝望处有一点希望。你总会有很多的焦虑、不安、担心,这个时候,很多的阅读会帮你,有的时候阅读,读着读着,突然你就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然后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发现你所困惑的东西,千百年来你的那么多的同伴都已经思考过,然后提供了各种答案。

因此,在书里有没有“颜如玉”,我不太知道;但是在书里有我对未来所有焦虑和不安全时刻的保护神,我是相信的。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