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现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解说词(现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762e1367ec102de2bd8955

校史馆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莅临参观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坐落在我校成龙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信息中心大楼一层的西侧,面积大约600平米。

校史馆于2011年10月落成,它承载了学校66年来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展望。

校史馆大门是以峨眉山和岷江为背景的仿石材浮雕,寓意学校地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四川。大门外右侧是《校史馆志》,简要概括了学校的历史来源及变迁情况,介绍了学校建设校史馆的旨趣所在。(大家可能注意到,我校发源于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延续了东北大学内迁四川三台的学脉,是从1946年建立的川北农工学院开始我们的办学历史的。)

现在让我们走进大门,这是校史馆的序厅。正对我们的雕像是我校办学事业的开创者们。中间这位是川北农工学院的创办者、首任院长、原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李季伟教授。在他右边这位是川北农工学院的代理董事长龙杰三先生。同他们在一起的是川北农工学院的董事会主要成员。雕像最后一排,两个学生模样的人,是我校的首届毕业生代表。

雕像前面是狮子山校区和成龙校区的沙盘。这是学校的两个主体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

好,请大家这边看。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文化是大学之魂。四川师大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成长于百废待兴之时,发展于改革开放之际。《师大赋》是由文学院教授吴铭贤所撰写。数十载的风雨兼程,四川师大熔铸形成了“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励志笃行、止于至善”的校风,“学高身正、善教敬业”、“求真循理、慎思知明”的学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师大精神为支撑的师大核心价值理念。(进门左侧)

接下来是“如歌岁月”,各位这边请,是对我校办学历史的一个简要展示。首先是历史沿革,川北农工学院于1946年成立以来,学校几经更名,经历了私立川北大学、公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在1949年5月,西山书院并入私立川北大学,并于同年10月,独立为私立川北文学院。到了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学和私立川北文学院,两校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而后,去掉公立二字更名为川北大学。1952年,在川北大学的基础上,合并了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改称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四川师范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我校,成为草堂校区。2003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2008年,成龙校区正式启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

其次是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和现任领导的照片,以任职时间为序。(介绍李季伟、杨志农、周介铭、高林远。需要了解的:杨志农,清华留美归国的农学博士,后担任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段可情:后担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贾子群:曾担任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

第三是校址迁徙。川北农工学院的前身都使用虚线、空心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由沈阳经北平、开封、西安、最终迁址四川三台。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大学迁返回沈阳。1946年李季伟等人在东北大学三台原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迁址南充。1956年迁址成都,发展形成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

这是川北农工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个校牌,反映学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四个时刻。校牌下面对应的是校印。

请大家随我穿越时光长廊。我们的脚下是我校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与之对应的墙上,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图片。

穿过时光长廊,是“领导关怀”,分为沐浴春风和翰墨寄情两部分,收录了一些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我校或接见校友的照片,以及一些领导、专家的题词。(介绍张澜、胡耀邦视察的图片国家级领导人可选介,暂略)2002年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省长张中伟、率领省委、常委领导参与我校校庆活动和我校领导、专家的合影。

下面的这个部分,是对我校办学历史分时期分阶段的一个详细展示。 首先是艰苦创业期。

(一是“烽火岁月,学脉流衍”:1938年-1946年。) 四川师范大学与东北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创建于沈阳。前两任校长由奉天省长王永江、刘尚清兼任。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大学,被迫走上流亡之路。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终于稳定下来。 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大度过了8年时光,东大师生直面困苦,笑对艰难,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三台小城,平添万千气象。为川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四川师大办学的历史篇章。

(二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1946-1949))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大学迁返势在必行。川北高等教育顿时空虚。东北大学三台校舍和校具,足可供一千余师生员工之用,废弃可惜。(面对这一情况,时任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的川籍教授李季伟在《国立东北大学迁移后三台高等教育当如何调整刍议》一文中指出:“唯有继东北大学而兴办单独学院,乃能得相当之解决。”此文发表于《川北日报》,引起各界人士关注。)1945年12月,在四川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上,李季伟联合罗忠恕等12名参议员提出了“设立川北农工学校”的提案,并获得通过。(1946年4月15日,四川省第12行政专员督察区召开“教育视导会议”, 决议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并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主持筹备。1946年5月4日,程厚之召集川北各县地方士绅数十人,召开筹备川北农工学院座谈会。会议决定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为筹备会主任,三台县长李劲夫、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为副主任。会议聘李季伟为院长。)筹备会于“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指1946年5月16日)在三台县参议会设立学院(指川北农工学院)临时办事处,并定是日为学院成立纪念日。”这也是我校以5月16日为校庆日的缘由。

值得注意的是,我校从创建之初就是一所本科院校,招收了5个本科专业;而且是面向全国招生,首批报考学生来自20个省共4289人。从我校创建的初衷可以看出,就是紧扣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促进地方的农业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使命感,(正如李季伟所说,利用原东北大学羁留的校舍校具,续办高等学校,使“川北一带工业、农业科学化、近代化,推动生产的发展与提高”。)这里展示的是川北农工学院的入学志愿书和入学保证书原件,上有这么一段话:“入学后愿遵守学校一切章程及临时校令,专心循序修业在校外愿束身自爱,势不玷辱校名”,这相当于学生的学风承诺书,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是“学院改大,由私而公”(1949-1952))

学院改大这个提法在当时是个特定词语,指由学院改为大学。如川北农工学院董事会宣言中就提出,非改大不足以适应川北高等教育也;非改大不足以稳定现在所设院系也;大学经费设备无虞匮乏也。由私而公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由私立性质改为公立。

川北农工学院发展很快。学校董事会和川北各界有识之士为了多培养建设人才,筹备扩充学校,申请改为大学。(1948年11月1日,川北农工学院召开第五次董事会扩大会议,成立了“私立川北大学”董事会,共同推举川北农工学院董事长徐堪为川北大学的董事长,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代理董事长。)1949年5月,川北农工学院正式改为“私立川北大学”。(当月,西山书院院长伍非百,派张静虚代表西山书院列席川北大学董事会,建议以西山书院为基础设立文学院,作为川北大学的组成部分。10月,文学院从川北大学独立出来,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由于当时政府要求大学必须有3个学院以上,每个学院有3个系,所以学校在原有7个系的基础上,吸纳了西山书院,新增设了中国文学系、哲学历史系。

伍非百(1890-1965),四川蓬安人,著名墨学家。曾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1943年创办西山书院,1949年5月,西山书院并入私立川北大学,成为私立川北大学文学院,后脱离,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1950年7月,再次并入川北大学,伍非百任川北大学校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哲学历史系主任,后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我校历史上师资力量较为雄厚,1950年就有教授34名,还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师聘任制度,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其中就有清华留美归国的杨志农博士,曾任四川大学校长的王宏实校长。大家注意看这张教职员工的合影,既有穿西服的,也有穿长袍的,穿西服的基本都是留学归国的进步人士,可见当时学校兼容并包的开放办学特征。

旁边这个茅草棚,是当时艰苦岁月里教室的真实写照。 1949年12月30日三台解放。(1950年1月2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秦仲方来到川北大学,宣布接管。)1950年7月15日,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贾子群代表川北行署正式接管私立川北大学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并将两校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学校8月迁到四川南充小西街。

在我校的发展过程中,得了时任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多次来学校视察,并就学校的迁址、办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的关心和指导。他提出三个原则:第一,亲密地、紧紧地团结起来;第二,不看牌子看货色;第三,对两校学生同等对待,一律参加甄别考试。这一指示,有力地促进了并校、迁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是胡耀邦同志视察川北大学时和少年儿童一起的合影。这是学校迁至南充小西街时,川北大学的校门、校牌、校印以及教室。

1952年-1985年是我校的曲折发展期。

1952年到1956年期间,学校还在南充。1952年暑假,全国开展学苏联,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川北大学自一九五二学年度开始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迁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原址,原校名撤销,改称‘四川师范学院’”。 四川师范学院是以川北大学文、理专业及川东教育学院等为基础,合并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及相关教师组建的。原川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相关的教师也随之调入我校,有华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忠恕。他曾担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这是他与爱因斯坦的合影。这是重庆师院的教育学家朱炳乾教授。以及晏阳初(看图介绍)

(川东教育学院前身是1940年晏阳初创办于重庆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 1945年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1950年12月1日由重庆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1951年2月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该校的各种档案现藏于四川师范大学。)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办者是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回国后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1943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被膺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四川师范学院自建立后,以培养教师为使命,一直重视把高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实际相结合,收效显著。1956年4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院《联系中学教育实际的经验》一文,并配发《高等师范学校必须面向中学》的社论。)

(第二个阶段是1956-1966年。)

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由南充市西迁至成都狮子山。原校的专修科各专业留原址,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按:1958年后改为南充师范学院,现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本科部分,包括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5个系全部迁往成都,校名仍为四川师范学院。刚搬到成都时,真可谓是白手起家,百废待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校舍也很简陋。(看图,看雕像)这个雕塑就生动的表现了当时师生克服困难,艰苦建校的情景。雕塑后面的背景是70年代狮子山校区的全景图。

(第三个阶段是文革时期。)大家都知道,1966-1976年,(我国经历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我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在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教育界更是成为重灾区,我校自然也不能避免。学校在沉重政治压力下仍坚持办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在艰难中前行。其间,1966—1971年,四川师院整整6年没有正式招生,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在这一时期,川师学报创刊。1972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编纂《汉语大字典》。

(看图说话,暂略)

(第四个阶段是1976-1985年。)“文革”结束后,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上,办学工作逐步迈入正轨。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学校被确定省重点高校,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看图说话,暂略)

好。下面就是我校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开拓进取期。 1985年6月2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由此翻开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学校立足于强基固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学科比较齐全的多科性师范大学,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图说话,暂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讲话精神,提出了“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更好地发展”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一种多元化办学模式,使学校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在全国尚未明确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我校先行一步,在不断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在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上,学校也适时进行了调整。为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适时改变原来单一的师范专业,发展了一批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