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0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da4cc9951e79b89680226d7

17.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解释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不要超过34个字)(2分)

□□□□□□□□□□□□□□□□□ □□□□□□□□□□□□□□□□□

18. 文中所说的“路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指什么?(2分)( )

A. 指电子通讯网络 B. 指传输信息的载体 C. 指经过压缩后的数据 D. 指传输信息的速度

19. 结合你自己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实践,谈谈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认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20~24题。

人与城 陆文夫

苏州城,一颗东方的明珠,一个江南的美人,娴静、高雅,有很深厚的文化素养,又是那么多才多艺,历2500年而不衰老,阅尽沧桑后又焕发青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如果去询问她驻颜有何妙术,却又发现她一未吃珍珠粉,二未吃人参蜂皇浆,更未偷食长生不老之药。除掉她的天生丽质,即某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之外,主要是靠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那些人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为了美化生活而日日夜夜地辛劳、谋划。苏州人形容此种辛劳有句土话,叫“勿停格爬”。修建房屋叫爬房子,做家具叫爬家什,侍弄盆景叫爬盆景。一家一户地爬,一代一代地爬,便爬出了一个美丽的苏州城,而且使其永葆青春。爬,不是奔,需要耐心、细致、坚韧。于是,那精巧与细致便成了苏州的特色。苏州的园林,苏州的刺绣,苏州的美食,苏州人的待人接物等等都与精巧、细致不可分。此种特色不可替代,获得八方人士的青睐。

我们的祖先也许并未想到要故意去创造苏州的特色,没有想到要创造一颗东方的明珠或培养一位绝代的佳人。他们只是在生活的搏斗与享用之中,把自己的个性、爱好、审美观点渗透到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中,一旦形成风习,便会得到维护与发展,半是天生,半是人为,任何英雄豪杰都是无法左右的。庆祝苏州建城2500周年,实际上是为了缅怀我们那些“勿停格爬”的祖先,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可贵的城市特点,同时也是为了庆祝我们自己“爬”得也很艰难,而且终于爬过了十分艰难与百般困扰的近十年。回过头来看看苏州城,倒也做了不少事情。人与城的关系要回过头来看看才能明白,人活百年已经十分稀有了,一个城市却能活2500年,3000年??城市是人的物化,人的精神的转化,每个为这个城市做过一些好事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都会在这个长生不老的城市中留下有形无形的痕迹。你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中走走,看见一座园子,一顶小桥,一个井圈,一间临河的小楼,会觉得古朴、优美。再往深处一想,便会有许多曾经活着的人显现在你的面前。你仿佛看到一位白发的长者种下了一棵小树,如今已长得参天蔽日;你好像看到几个浑身污泥的掘井人蹲在墙角里抽烟,如今那青石井栏已被吊桶绳磨出几十条一寸多深的凹痕,使得许多国外的旅游者都很惊奇,觉得这样的井圈应该陈列在博物馆里??

中国人有个习惯,逢五逢十是大庆,等到庆祝苏州建城3000年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早就灰飞烟灭了,但也和古人一样,凡是给这个城市做过一些好事的人,都会为这个城市留下一点有形或无形的痕迹。只是有一点大家不必计较,不必计较那痕迹是你的还是我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20.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勿停格爬”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为什么说苏州特色的形成“半是天生,半是人为,任何英雄豪杰都是无法左右的”?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正确?(2分)( )

A. 人们在生活的搏斗与享用之中,把自己的个性、爱好、审美观点渗透到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中,逐步形成了苏州的特色。

B. 苏州特色的形成,主要是靠一代又一代名不见经传的人日日夜夜地辛劳、谋划,凡是给这个城市做过一些好事的人都会留下一点有形或无形的痕迹。 C. 苏州特色是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经过无数人“勿停格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苏州特色是在苏州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任何人(包括英雄豪杰在内)都是创造不了的,也是无法左右的。

22. 谈谈你对“城市是人的物化,人的精神的转化”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下边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3分)( ) A. 展现苏州城的精巧与细致,品味苏州的城市特色。 B. 赞美苏州人的勤劳与坚韧,挖掘苏州的人文资源。 C. 探询苏州城永葆青春的奥秘,解读人与城的关系。

D. 寻访苏州城的历史遗迹,揭示苏州人与苏州城的关系。 24. 在作者看来,“人”与“城”有着怎样的关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55分)

25. 作文。(55分)

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牵 挂

【试题答案】

17. 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

18. 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了马蜂窝 19. 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1. 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22. 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怕蜂进屋、关门逃跑;拼死复仇的气势。 23. 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24. 只有这只马蜂蜇了“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它的死又与蜇“我”有关。 25. 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6. 点明中心,结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附:苏州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1. ①详 ②恬 ③柔 ④绚 2.

错别字 改 正 慢 漫 燥 躁 拙 绌 扑 仆(赴) 3. 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蓬莱文章建安骨 ③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 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⑦舍生而取义者也

⑧悠悠乎与颢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4. (1)全国和北京的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有波动,5月13日以后(或5月14日开始)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2)北京的疫情变化直接影响全国的疫情变化。

5. “北戴河”邮票有假;或者:警惕伪造的“北戴河”邮票;湖南发现假“北戴河”邮票

6. BE 7. A

8. 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9. 指上文说的舍文轩窃敝舆、舍粱肉窃糠糟、舍锦绣窃短褐。 10. 墨子反对不义之战。 11. C

12. (略)

13.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梦”相关的诗句均可)

14.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同意作者的观点: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我”,一切有特征的江南水乡的夜景,都通过“愁眠”的“我”的感受反映出来。有了“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全诗就变成死的了,诗歌的意境也就没有了。可以同意“新解者”的观点,认为这样写是通过景物的铺陈,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愁眠山,渲染一种气氛,如同《天净沙·秋思》的写法。考生也可以提出另外的见解,言之成理,也得分。

15.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思考: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诗人的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诗人的情感,景物就有了情味、有了生命,诗歌的意境就深远了。考生答题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举例略。

16.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喜欢哪一首,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下边的分析供参考:《枫桥夜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虽“眠”而无法入睡的复杂心态,融情入景,借景传情,又以夜半闻钟声反衬不寐,从而将愁思表现得细致入微;《枫江夜泊》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寒雁、渔火勾起了诗人的愁思,扰乱了诗人的心绪。

17.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光导纤维缆作为载体,能高速传输信息的电子网络。 18. B

19.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思考: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效率高。

20. 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为了美化生活而日日夜夜地辛劳、谋划。 21. D

22. 城市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世世代代努力的物质成果,也渗透了他们的个性、爱好、审美观点等。 23. C

24. 城市是人创造的,人又在城市中永存。 25.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