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第一章教育学原理最全的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师招聘第一章教育学原理最全的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01dd54af45b307e87197da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A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福禄贝尔 D.乌申斯基 2.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康德 D.赫尔巴特 3.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B )。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詹姆斯 D.卢梭 4.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的教育家( B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5.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 )。

A. 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洛克 D.克伯屈 6.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7.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大学》 8.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首先发生在( D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9.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C )。 A.否认了心理因素 B.否认了模仿的教育意义 C.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D.否认了本能的教育意义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主要是通过( C )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的。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法国 11、史书记载,我国学校教育形态最早出现在( A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西周

1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C )。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大学》

13.“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源于( C )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道德经》 14.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教育指( B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15.老蜂教幼蜂筑巢的活动是属于教育活动,秉持这一观点的是(A )。 A.利托尔诺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 孟禄 16.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D )。

A.沛西·能 B.格塞尔 C. 利托尔诺 D.孟禄 17.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最主要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 D )。 A.阶级性 B.政治性 C.等级性 D.社会性

1

18.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源自于儿童的( D )。 A.想象 B.游戏活动 C.语言 D.模仿 19.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是属于( C )。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 2o.一般认为,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机构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1.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称之为( A )。 A.苏美尔学校 B.文士学校 C. 宫廷学校 D.法老学校 22.我国的学校萌芽于( A )。

A.夏代 B.殷商 C.西周 D.东周 23.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 C )。 A.夏代 B.殷商 C.西周 D.东周 24.最早将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的是( C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5.( C)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A.官学 B.国学 C. 私学 D. 乡学 26. “学历社会”描述了( B )思潮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非正规教育 27. 对于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 它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 B. 它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C. 它认为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D. 它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思想 28.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 C )。

A.实体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正规教育 D.学校教育 29. 下列不属于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是( C )。

A. 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 B.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C. 郎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D. 贝利的全纳教育思想 30.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B )

A.职官学校 B.文士学校 C. 宫廷学校 D.法老学校 31.以吏为师、以僧为师和以法为教是古代( B )教育的特征。 A.印度 B.埃及 C. 希腊 D.雅典 32.古代印度的教育权控制在(B )。

A.婆罗门教与伊斯兰教 B.佛教与婆罗门教 C.佛教与伊斯兰教 D.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3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政治家与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这是属于古代(D 。2

A.印度教育 B.埃及教育 C.斯巴达教育 D.雅典教育 34.强调教育要培养强悍的军人,实施军事体育训练和灌输,这是属于古代( C )。 A.印度教育 B.埃及教育 C.斯巴达教育 D.雅典教育 35.古代教育在受教育权利上的不平等体现了(A )。

A.阶级性特征 B.专制性特征 C.道统性特征 D.刻板性特征

36. 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而四书五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教育的唯一内容,这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C )。

A.阶级性特征 B.专制性特征 C.道统性特征 D.刻板性特征 37.古代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反映了(D )。 A.阶级性特征 B.专制性特征 C.道统性特征 D.刻板性特征 38.近代以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宗教相分离,这反映了(D )。

A.教育的非阶级化 B.教育的国家化 C.教育的公立化 D.教育的世俗化 39. 对教育的等级化进行全盘否定,这反映了现代教育的(B )。 A.多元化 B.民主化 C.全民化 D.世俗化

40.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无为而教”是属于(C )教育思想。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41. 中国古代哪一位教育家提出了获取知识的三途径,即“亲知”、“闻知”、“说知”(B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42. 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是中国古代哪家所提倡的教育思想( B)。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佛家

43. 孔子与苏格拉底采用的教育方式具有某些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是(B )。 A. 思辨式教育 B. 启发式教育 C. 推理式教育 D.无为式教育 44.以下教育思想不是出自《学记》的是(D ) A. 君子之教,喻也 B.学不躐等 C.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D.学而不思则罔

45. 法国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哪一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接近( C)。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46. 运用产婆术进行教育的教育家是(C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昆体良 47. 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未来的统治者或哲学王,这种思想源于(A )。

A. 《理想国》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雄辩术原理》 48. 既是一本修辞学教程,也是一部教学法论著,同时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它是(D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普通教育学》 D.《雄辩术原理》

3

49.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源于(A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昆体良 50. 西方最早提出应该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实施分阶段教育的是(A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蒙田 5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A )。

A. 《大教学论》 B. 《爱弥儿》 C. 《普通教育学》 D. 《教育漫话》 52.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蕴含的思想是源于(B )。

A. 《大教学论》 B. 《爱弥儿》 C. 《普通教育学》 D. 《教育漫话》 53. 主张绅士教育的是(D )。

A. 亚里士多德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洛克

54.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句话蕴含的思想是源于(D )。 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洛克的《教育漫话》 55.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思想源于(A )。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教育漫话》 56.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基础和( A )。

A.伦理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自然科学基础 D.文化学基础 57.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58. 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A )。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卢梭 D.洛克 59. 对新中国教育学产生过决定性影响的外国教育家是(C )。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洛克 60.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不包括( A )。 A.教育的独立性 B.教育的原始性 C.教育的平等性 D.教育的普及性

6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反映了古代教育( A )的特点。 A.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B.灌输和被动接受

C.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2.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变化不包括(A ) A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B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C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D教育的世俗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