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29121f50e2524de5187ef8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问为什么? 引导:认知需求,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导入实践的含义 一、实践及其特点

教师:说到实践,大家并不陌生。实际上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实践的概念呢? 1、实践的含义 (两层含义,注意三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抓住关键字进行识记)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实践的含义,要注意三点: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活动只为人所特有 ,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如学习、思考、修行、辩论 、订计划等。

③实践“活动”从基本形式上讲包括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及科学实验活动。 (拓展)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主体) 2、学生思考 (物质性) 3、农民种庄稼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6、教师上课

课堂活动:(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探究一:以“工人造房子”为例,具体分析实践的特点?(分组讨论)

第一组:1、工人造房子需要什么要素?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组: 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1、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

2、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一小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它们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仅如此,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基本要素与客观规律) 第二小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动物,人在行动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差别)

第三小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社会性与历史性两个方面)

(过渡)

请你评一评:孰是孰非? 甲:“不会游泳怎么下水?”

乙:“不下水怎么掌握游泳技能?” 那么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

药麻醉作用。

探究二: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师;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作用,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继续提问: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途径有多少个?认识的来源又有几个?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手机从最初只有通话功能发展到现在的大屏智能手机集娱乐学习大量功能,各种眼花缭乱的型号更新上市,一代一代旧产品被淘汰。

计算机厄尼阿克(ENIAC)体重30多吨,面积占地两三间教室,之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甚至两个手掌大的平板电脑飞速发展。

探究三:从哲学上看,是什么力量促使科学家努力寻求新思路、新方法,研制新一代科技产品?(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探究四: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以精通,当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他的技术之后,一个老人站出来问了一句: \可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龙,你的技术再高到哪里去屠龙?\

探究五: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板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见ppt)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提纲]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