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487ba5e009581b6bd9eb5b

人文地理

人口

一、人口分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1、区位分析:

地理位置:位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自然:地气水土生资

社会经济:资源、经济、交通、科技、政策、对外开放程度 【典例】

——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匀,

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特别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 (2)原因:

地理位置:东部地区距海近,

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粮食充足、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东部地区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二、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

——由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速度,绝非数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新增人口数量

(所以,一定要根据增长率和基数两因素判断增长的人口数量)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中国、发达国家) 2、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方向:由落后迁往经济发达的地区

——中国特色:民工潮(过年前、后,双向流动) 人口迁移的原因:

——两地距离较近,迁入地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 人口迁出地的利弊: 利:

①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弊:人才流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照顾,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人口迁入地的利弊: (1)农村或边疆:

①开发了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②开发不当会造成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2)城市:

①提供了劳动力,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②迁入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现象

③但给环境带来压力,如:交通、住房、就业、治安、生态环境等。

三、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

9

新增人口导致资源短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就压压力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问题(标准:65岁以上人口超过占总人口的7%)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 老年人缺乏赡养、心灵孤独等问题。

——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接纳移民、鼓励生育(发达国家适用)等 城市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商业区:

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处,地租最高 2、住宅区:

一般位于商业区周边, 高级住宅区位于郊区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 ②郊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改善。 ③郊区环境更优美。 3、工业区:

第一原则:交通便利(特别是港口码头、火车站,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第二原则:基础设施完善(如工业集聚地) 第三原则:环境保护:

(1)一般与商业区、住宅区保持适当距离,用防护带(绿化带、河流)隔离污染 (2)高新技术工业布局在交通高度便利处(高速公路、机场); (3)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工程布局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处;

(4)水污染型工厂(如石化、印染):远离水源地,如河流下游或海边, (5)大气污染型工厂(如石化、钢铁):

盛行风下风向;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最小风频上风向。 二、城市等级的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自然因素——地气水土生

3、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经济、交通、科技、政策、旅游 【典例】

上海市发展的条件: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长江入海口。 地形平坦、气候暖湿、水源充足。

水陆空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周围农业发达、科技先进、政策支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三、城市化

1、概念: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乡村用地——>城市用地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中国城市人口比重——50%,,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处于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拉美地区(如巴西、墨西哥)>70%

10

3、表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数目增多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4、影响:

(1)地理环境:

a地形:耕地减少、地形变更平坦 b气候: ①热岛

——原因:人为排放废热多,植被少,建筑和设施吸热快升温快、空气污染物的保温作用强。——对策: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增加绿化面积。 ②雨岛效应(城市热、对流加强,灰尘多,空气上升易凝结,降水增多)

③雾霾(城市排放空气污染物多、易出现逆温现象、风速小,不利污染物扩散) c水循环: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加大;

若降水量大、地势低洼,加上排水设施堵塞不畅,易出现城市内涝 d水文: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流量不稳定,水质变差(出现富营养化) e土质变差

f生物多样性减少 (2)社会经济:

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污染, ②促进城市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地位上升,

③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 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 6、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温馨提示】

以上主要为不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一、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自然、3社会经济)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自然:

光——光照: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热——热量: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

纬度较高、海拔较高,作物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温差:海拔高、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水——降水:降水多

水源: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经过、地下水,有灌溉水源 土——土壤:

地——地形:地处河谷地带、冲积扇、平原、三角洲地区,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灌。 地处低山丘陵,利于排水。

11

3、社会经济:

劳——劳动力: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市——市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交——交通:靠近港口码头、有河流、铁路或公路经过,交通运输方便 科——科技: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灌溉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政——政策:国家给予经济补贴、政策大力支持 【典例】

——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优势:

①南方:光热水充足且配合好,土地类型多样,物种丰富。 ②华北:平原广大,耕地多。

③东北: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④西北: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⑤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⑥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或不利条件): ①南方:洪涝多,耕地少。 ②华北:旱涝、盐碱、风沙。 ③东北:热量不足。

④西北:干旱(或水源缺乏)。 ⑤青藏高原:低温(热量不足)。 ⑥四川盆地:光照少。

⑦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典例】

——评价湖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有利:

1、地理位置:地处亚热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2、自然条件

①地处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利于水稻生长 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灌。 3、社会经济条件

①人口稠密、劳力充足,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 ②当地主食,市场需求量大 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不利:

1、自然: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社会经济: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科技水平低。

——天山山麓、河西走廊种植瓜果、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1、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 2、夏季高温,而且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3、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4、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灌

(注意: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限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水,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也是——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