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最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4f015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b

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教材有以下三点安排。

图文结合,讲述了游戏方法——把长20厘米左右的直尺竖直按在墙上,“0”刻度在下,食指按在“0”刻度处;突然松开食指,让直尺下落,然后迅速用食指按住下落的直尺;食指按住刻度几,表示直尺下落了几厘米,随时记录这个数据。教材一方面设计了有兴趣的游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数据上面。

组建小组,建议人数和次数——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这样,小组内就可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速度最快,而且有较充分的数据来表明各人反应速度的快慢。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能方便比较,容易看出小组内各人的反应速度。

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为比较男、女生的反应速度,讨论活动方案。如,小组内的人数与性别如何安排?数据记录在怎样的表格里?每人做6次,用哪个数据来比较?如果每组的男、女生都不是1人,男生用什么数据与女生比?这一段应该是整个动手做的重点,讨论越充分,方案越成熟,游戏越顺利,对数据活动的体验就越丰富。

二 圆柱和圆锥

内容及变化

本单元主要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由于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问题时,经常会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教材一方面通过底注说明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示例明确,可以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安排,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琐碎的计算而引起的厌学情绪。

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 1.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学生认识几何体一般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

例1先教学圆柱的特征,再教学圆锥的特征。这是因为学生对圆柱已有直观感,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对圆柱的形状有了一些粗浅的感受。学习圆锥就没有这样的台阶。相对于认识圆柱来说,了解圆锥会稍难些。圆柱和圆锥的形状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侧面。先认识圆柱,有利于认识圆锥。把圆柱的认识与圆锥的认识编排在一道例题里教学,也体现了它们既是不同的几何体,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一是“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侧面”,二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

·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例题在图画里呈现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形状物体,告诉他们有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还要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体会这两种形状的物体是比较常见的,为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观察交流,分别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教学圆柱的形状特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教师适时给出必要的讲解。因为圆柱的形状需要学生充分感知,有关圆柱特点的数学术语和规范表述不是他们发现创造,而是意义接受的。三个小卡通的交流,代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的有关圆柱的感性认识,也是圆柱的最主要特点。学生通常对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曲面”这两点比较关注,对圆柱“上下一样粗”容易疏忽,教学要注意这一点。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图文结合指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圆柱的“高”是一个数学概念,指的是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学应该突出的是关于圆柱高的概念,关于圆柱图形上表示高的方法,以及测量圆柱形物体的高的方法。没有必要在“几条”上纠缠不清,特别不能造成概念的含糊。

认识圆锥要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活动经验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圆锥的高是教学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一条线段的长。教材图文结合,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还暗示了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在练习里发展空间观念。练习二第2题指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体会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要用平面图形来表示。第3题要求利用教科书附页里的图形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

卷成的,经历平面变成曲面的过程。测量做出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与高,可以再次巩固高的概念,也能为接下来教学表面积和体积作些准备。

2.展开圆柱的侧面、表面、研究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2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安排,符合知识间的关系,突出侧面积是认知的重点。

·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一要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沿着接缝剪?”弄明白沿着其他地方剪也能把商标纸展开,但得到的不一定是长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计算其他图形的面积方便。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商标纸的接缝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弄明白沿着接缝剪相当于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而这样做才能使侧面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二要沟通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的直径、高之间的联系,为计算侧面积创造条件。三列式计算商标纸的面积,要指导他们分步计算,先算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再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分步列式计算能减少错误,比列综合算式方便。还要支持学生使用计算器,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繁琐的乘法笔算上。教材还指出“(商标纸的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11π×15=165π”,省略165×3.14的笔算,用165π作为最后的得数。这与中学数学是接轨的,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指点方向,探索侧面积的算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要指导他们分步计算,先算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再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分步列式计算能减少错误,比列综合算式方便。还要支持学生使用计算器,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繁琐的乘法笔算上。教材还指出“(商标纸的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11π×15=165π”,省略165×3.14的笔算,用165π作为最后的得数。这与中学数学是接轨的,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画出表面展开图,研究表面积的算法。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关键在于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只要理解“求表面积”就是求什么,算法自然就产生了。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算法,对教学圆柱表面积有支持作用。例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要求学生看着圆柱图形和标注的底面直径与高,思考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并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即这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样,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也不给出公式,让学生在理解表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推理算法,以避免记忆公式的负担。

第二步计算例题呈现的圆柱的表面积。由于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已在例2教学,计算两个底面圆的面积是旧知识,学生应该能独立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教师仍然要提醒他们列分步算式解答,通常先算出侧面积,再算出一个底面的面积,然后算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学生如果用4π表示侧面积,用2π表示两个底面圆的面积,用6π表示表面积,应该加以肯定。

·灵活应用侧面积、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二是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解答问题要重视“数学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计算侧面积、底面积或表面积的数学问题。如第4题求铝皮面积是计算圆柱形队鼓的侧面积,计算羊皮面积是求圆柱形队鼓的两个底面积。再如通风管是没有底面的,彩纸糊的灯笼只有下底和侧面。第10题可以用(180+32π)平方分米表示结果,也可以算出来,第11题一共有多少朵花根据实际生活情境应该保留整数,所以要算出具体结果。

3.应用转化策略,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 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而且知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事实上,不仅是长方体与正方体,求各种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圆柱的体积也是这样。

·建立“等底”“等高”概念,形成“等积”猜想。例4教学圆柱的体积。教材先呈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三个立体图形,涂色突出它们的底面,指出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要求先猜想圆柱体积与等底(面积)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不是相等,再通过把圆柱“等积变形”证实猜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猜想与验证是人们解决问题经常采用的策略。教材鼓励学生猜想并验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圆柱体积的教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意义的探索。

·割、拼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教材把圆柱转化成等底(面积)等高,体积不变的长方体,并展示转化过程。转化思路的形成,借鉴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的经验。转化的要领是保持圆柱与长方体等底(面积)、等高、等(体)积。学生可以看教材里的插图,明白怎样把圆柱切割与改拼。如果能亲自操作学具,实践圆柱的等(体)积变形,就更好了。然后是渗透极限思想。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只是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