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教学法新概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民间舞教学法新概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6999d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79

2.师父带徒弟

自从产生了专职的艺人或是半职业艺人就有了师傅和徒弟之分,拜师学艺成为民间或是宫廷专门机构的必然规律。徒弟向师傅学艺严格而规范,一代代相传成为近代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形式。

3.偷艺与卖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在单纯的自娱功能中,逐渐增添了专门娱人的功能。此时,民间舞蹈便成为某些艺人谋生的手段,我们把民间艺人的这种活动称为卖艺。为了生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警句随之产生。不教和要学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就形成了“偷艺”的现象。“偷艺”的结果,也成为民间舞蹈自然传承的形式之一。

二、民间舞教学的发展进程

系统教育进入新型的学校,据专家考证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作为专业的艺术门类的学校最早应属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而后,于1928年和1929年先后有杭州的国立艺术院和上海的国立音乐院成立。我国艺术界的先辈又历尽艰辛、长途跋涉,直到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伊始就把民间舞纳入正式课程。从那时起民间舞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教师,同时开始了教材的搜集整理工作。当时,因为舞蹈学校的课程设置是遵照前苏联的芭蕾舞模式运作的,所以民间舞课尚属以培养民族舞蹈演员为目的的辅助课程。课时与教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前辈。他们的探索与努力,历经了三十多个春秋,终于在1987年有了结果——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宣告成立。从此,民间舞教学得以长足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间舞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认识的更加清晰、更加理性化了。

三、舞蹈教育及民间舞教学的社会意义 1.传承舞蹈文化 培养民族感情

舞蹈动作是身体的一种语言符号,是祖上传下的特殊信息。它蕴涵着每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审美取向。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刻苦的磨练,才能领悟其内涵,沟通心理信息。因此,这一传承舞蹈文化的过程,就是加深民族情感的过程。

2.训练协调能力 激发表演才能

任何一种民间的舞蹈活动都是以发自内心的冲动而构成的。从祭奠、宗教到节庆、婚丧,无不是从心动至形动。“心”从物质意义上解释是无思维能力的,而会思维的大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识,中国文化中称为“意”。“意”支配“形”,“形”的运动要靠“气”的运行。否则,没有“气”领,只靠肌肉的牵动,一定是没有生命的。我们常讲的艺术作品“气韵生动”,就是指创造者对“意、气、形”的把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常注重的形态,其实是属于外在的静止的“型”;而我们应追求的是在“意”支配下的“气”,以“气”领出的形。以“意、气、形”的规律而进入的舞蹈状态,才是真正的民间舞表演。因此说,民间舞表演的训练过程就是培养协调能力,激发表演才能的过程。

3.开发学生智力 树立人生自信

民间舞蹈本身具有的自娱性和民间舞所蕴涵的民族审美情趣,自然地成为引人入胜的契机。学习者的兴趣是学好民间舞的先决条件,在学习兴趣中心智才能得到极好的开发,潜力才能得以释放。民间舞所具有的即兴特征,要求舞者机敏应变,包含着舞伴之间关系的确认与转换,还包涵着在众人之间的表现方式。都成为学生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天地。因此,民间舞课堂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突出个性的空间,还在不经意中提高着人生的自信。

三、民间舞教学在国民教育中的应用 1.舞蹈专业的民间舞教育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与成人再教育之分。在高等舞蹈艺术教育中,又因教学目的的区别,各学科对民间舞课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师范教育专业、表演专业、编导专业、史论专业等。在中等舞蹈艺术教育中民间舞课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由于地区的不同中等教育的民间舞课各具特色。成人再教育中的民间舞课,特别是专业舞蹈演员的深造和民间舞蹈教师的交流与提高,民间舞有着重要的作用。

2.普教中的民间舞教育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用歌舞做教材,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普通教育中对舞蹈课的需求不断提高。其中,民族风格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民间舞更是得到极大重视。在幼儿智力开发、中小学素质教育、大学社团活动中尤为突出。

3.相关艺术中的民间舞教育

影视、音乐、戏曲、话剧、杂技体育项目中的花样滑冰、化样游泳、艺术体操等。在当今世界追求个性及民族特色的潮流中,民间舞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民间舞教育了随之扩展了新的领域。

4.职业教育

近年来,模特表演以及各种服务行业,为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都用舞蹈形体训练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其中,民间舞教育对培养民族气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5.大众文艺中的民间舞

在风起云涌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在各种庆典的文艺晚会上以及各种交流活动和社区文艺项目中民间舞都倍受青睐。大众文艺对民间舞蹈的需求,正说明了民间舞蹈在国民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民间舞”与“民族舞”的定义?

2、中国民间舞具有哪些特性?为什么说“民族性”是民间舞的第一特性? 3、简论民间舞在人类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讲 规范化的民间舞教学 第一节 民间舞教材的特性

做为教学活动,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归范的“教材”。所有具备民间舞蹈艺术特征的原始形态的人体动作,都可耻下场称之为民间舞蹈。但是,不能来用于课堂教学。专业舞蹈工作者把自己从民间学习来的舞蹈叫做素材。舞蹈素材不经过加工整理不能称之为教材(而教材在创作中是可做为元素去发展运用的)。教材应主要取之于舞蹈的原生态人文环境(民俗活动、宗教仪式、传承宫廷艺术),还有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创作的优秀节目。专业舞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搜集来的原始素材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的提炼后,才能编写成教材应用于课堂。

作为教材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教材的提炼要有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教材中动作和短句本身的形态、动律、气韵,以及连结规律,都带有一个舞种的显明的风格特征。

二、教材的提炼应具备规范性 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民间原始素材经过筛选和加工,使其舞蹈动作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并按教学要求明确规格要求。

三、教材的构成要有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教学之中所要求的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科学规律。

四、教材的选择要具训练性 训练性是指教材内容选择要有专业性。对学生舞蹈素质及舞蹈能力的提高有特定的价值。

五、民间舞教材编写应具有灵活性。是指教材规范内的可发挥个性变化的余地,以及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时代的进步必然变化的部分。这一特性就是艺术教育的创作空间,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新课题。民间舞应以自己的特性领先于其他舞蹈学科,率先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变异性形成的灵活空间。

以上也可称之为民间舞教材的特性。了解教材的特性对现代大学生十分重要,因为,有太多的空间等你们去开创。舞蹈文化如何去传播?怎么样开设舞蹈专业?有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教材从哪里来?舞蹈教学如何构成?如何组织民间舞教学?都是要当代舞蹈学子思索的问题。

目前,我国规范化的舞蹈教材还十分短缺,特别是应用性的文字教材,需要一代新人奋力添补。踏踏实实向传统学习、认认真真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到原生态的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采风”、去参与、去创作、去“体验”。虚心学习、认真体验。你会得到心灵的净化和身体自如的双重收获。编写教材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二节 教材的编写

一、民间舞教材发展简述

解放以前民间舞没有进课堂,也就谈不上教材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由维吾尔族的康巴汗率先组织了《新疆舞蹈基训教材》的编写。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校以来,也曾多次编写教材,可惜成书的为数不多。五十年代以五个民族(汉、藏、蒙、维、朝)划分,其中汉族含东北秧歌和安徽花鼓灯的单行本内部资料。八十年代末由马力学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