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3-2004 750kV架空送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Q/GDW 113-2004 750kV架空送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97b4efcf84b9d529ea7a36

Q/GDW 113-2004

5.4.8 牵放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各子导线的张力机出口张力,使牵引板保持水平,平衡锤保持垂直(牵引板靠近转角塔放线滑车时,牵引板方向与滑车轮轴方向基本一致)。

经工艺性试验确认性能良好的牵引板,通过直线放线滑车时可不降低牵引速度,通过转角放线滑车时,牵引速度应控制在15m/min之内,并注意按转角滑车监视人员的要求调整子导线张力和牵引速度。

牵引板通过转角滑车后,应检查牵引板是否翻转、平衡锤是否搭在导线上,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将其恢复至正确位置。

5.4.9 张力放线的直线压接宜在张力机前集中进行。采用爆炸压接时,爆压操作点与张力机的距离应大于20m。集中压接作业程序如下:

a)线轴上尚剩6圈导线时停止牵引,张力机制动。

b)将尾线临时锚固(锚固力为导线尾部张力);将线轴上的余线松出后换线轴;将松出的线尾与新轴线头用双头网套临时连接,双头网套的两端用14号铁丝按第5.4.1条要求绑扎;将余线全部盘绕到新线轴上;恢复线轴制动,拆除尾线临锚。

c)打开张力机制动;牵引机慢速牵引。至连接网套到达压接操作点时停止牵引,张力机制动。 d)在压接操作点前将导线临时锚固(锚固力为放线张力):打开张力机刹车,松出一段导线,进行压接作业,压接完成后在直线压接管外安装保护钢甲。

e)用张力机将松出的导线盘回线轴,当锚绳不受力时拆除临锚,打开张力机制动,继续牵引。若张力机不允许反牵回盘导线,应以其他方法拆除临锚。

f)以一组张力控制机构同时控制2根导线放线张力的张力机,集中压接时,应将同组导线均锚在张力机前,再松线压接。

5.4.10 每相导线放完,在牵、张机前将导线临时锚固。锚线水平张力最大不得超过导线保证计算拉断力的16%。锚线后导线距离地面不应小于5m。

同相各子导线锚线张力宜稍有差异,使子导线空间位置错开,避免发生线间鞭击。 5.5 放线质量和施工安全

5.5.1 张力放线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止导线磨伤措施主要有:

a)吊运、架设线轴时应保证线轴不变形;拆除线轴包装时应使用不损伤导线的工具:拔除线轴外缘上所有封装铁钉。

b)线轴架应呈扇形布置,使线轴出线对正张力机进线导向轮,防止导线与线轴侧边相磨。 c)换线轴时,注意线头、线尾不与张力机、线轴架的硬、锐部件接触。

d)向线轴上回缠余线时,若连接网套被缠进线轴,应在连接网套和其他导线间垫一层隔离物如麻袋片、塑料布等。

e)在如下部位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导线:

1)导线局部落地,地面能磨伤导线时,应在地面铺木板、木棒或草袋等。 2)卡线器附近的导线上应套橡胶管,与导线近距离平行的锚绳应套橡胶管或挂胶。 3)导线与钢丝绳、导线与导线交叉处,应垫木板或木棒。

f)张力机出口张力应始终满足施工设计的规定,并在导线距离地面最近的位置设置岗位,监视导线离地高度,保证全施工段导线架空。

g)导线在放线滑车中跳槽应及时消除,使各子导线恢复正常槽位。处理跳槽时,应使用附件吊钩吊线。

h)完成牵放作业后,避免在其他子导线保持原位不动的情况下,再单独牵引个别子导线,使子导线间产生相互运动,造成线与线相磨。

i)各子导线临锚后,避免弛度相平,造成子导线相互鞭击的机会。 j)与牵引板相连的连接网套内的导线应切除。

17

Q/GDW 113-2004

5.5.2 导线临锚处容易发生磨伤,临锚作业中应注意:

a)使用线间距离较大的临锚架,使各子导线相互分离。 b)锚线坑尽可能接近导线方向。

c)卡线器不应在导线上滑动(包括受力前因安装位置不正确而在线上推动卡线器和受力后因初始正压力不足而使卡线器在线上滑动)。

d)临锚钢丝绳套宜使用无扭结构钢丝绳或钢绞线制作,与导线接触部分应包胶。

e)临锚钢丝绳套与卡线器相连应使用卸扣,不应使用U形环。卸扣螺杆应朝向导线穿入。 f)锚线架上应垫木板、木棒等,使导线不直接接触锚线架。 g)按锚线坑位置确定张力机松线顺序,不使导线相互交叉。

5.5.3 连接网套、牵引板、各种连接器、导引绳和牵引绳的插接式绳扣是张力放线受力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按规定方式安装和使用。并按《安全规程》规定定期作荷载试验。

5.5.4 张力放线及紧线作业中,经常出现以另一套承力机具替换原承力机具,以另一种受力方式改变原受力方式的作业过程,如更换线轴、直线接续、临时锚线、临锚体系更换、松锚、收紧导线等。进行此种作业时应注意:

a)新承力机具的承载能力和受力方式除应符合原受力状态的要求外,尚应根据操作特点,留有一定余度。

b)只有当新承力体系全部承受原体系的荷载,并检查无误后,才能拆除原体系。

c)新、旧承力体的受力方向应大体一致,特别注意卡线器一般只能沿受力方向使用,若卡线器过多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卡线器将卡不住导线而在导线上滑移。 d)操作人员应在安全位置作业。

5.5.5 为保证放线安全和提高放线质量,牵放过程中应在下列部位设专人负责:

a)牵引场及张力场,并在张力场设现场总指挥。 b)各放线滑车处,尤其是转角滑车处。

c)所有跨越架处,特别是跨越运行的电力线路处。 d)导线距离地面最近处。

e)居民区,未搭跨越架但通行行人的乡道处。 f)其他特殊需要监护的地方。

5.5.6 迅速可靠的通信联络是张力放线正常作业的基本保证,为此要求:

a)各岗位工作人员应经过通信技术培训,掌握通信知识和要求,能正确使用和保管通信工具。 b)选择可靠的通信工具。

c)通信语言简短、明确、统一、清晰。 d)传递、接受、执行信息的程序合理: e)通信缺岗不得进行牵放作业。

5.5.7 张力放线中防止电害的基本措施如下:

a)牵引机、张力机机体接地。

b)在牵引机、张力机机体前方的牵引绳和导线上分别安装接地滑车。 c)操作人员应站在特制的金属网上,金属网必须接地。 d)将被跨越电力线路两侧的放线滑车接地。 e)雷雨天停止放线作业。

f)使用电雷管时应防止雷管电场自爆。 g)停电作业严格执行《安全规程》的规定。

18

Q/GDW 113-2004

6 紧线

6.1 紧线工艺

6.1.1 张力放线结束后应尽快进行紧线。一般以张力放线施工段作紧线段,以直线塔作紧线操作塔。 6.1.2 紧线前应完成如下准备工作:

a)检查子导线在放线滑车中的位置,消除跳槽现象。

b)检查子导线是否相互绞劲,如绞劲,需打开后再收紧导线。 c)检查直线压接管位置,如不合适,应处理后再紧线。

d)导线损伤应在紧线前按技术要求处理完毕,但补修预绞丝可在紧线后安装间隔棒时装设。 e)现场核对弛度观测档位置,复测观测档档距,设立观测标志。

f)中间塔放线滑车在放线过程中设立的临时接地,紧线时仍应保留,并于紧线前检查是否仍良好接地。

6.1.3 综合考虑如下因素,确定子导线收紧次序:

a)子导线应对称收紧,尽可能先收紧位于放线滑车最外边的两根子导线,使滑车保持平衡,避免滑车倾斜导致导线滚槽。

b)宜先收紧张力较大、弧垂较小的子导线。

c)宜先收紧在线档中间搭在其他子导线之上的子导线。

d)根据风向紧线,尽量避免在紧线过程中子导线因风吹造成相互驮线而绞劲。 e)同相子导线应基本同时收紧,收紧速度不宜过快。

6.1.4 不应因本紧线段紧线而造成上一紧线段的弛度、相间弛度差、同相子导线弛度差等发生变化。为此,只有当上一紧线段具备如下条件时,方可在本紧线段与上紧线段接合处进行直线松锚升空作业:

a)操作塔已按第6.1.8条要求完成锚线,成为锚线塔。 b)除锚线塔外,其他杆塔已装完线夹。 c)距锚线塔最近的两基塔之间已安装好间隔棒。

6.1.5 在本紧线段与上紧线段的接合处,进行接续管压接、拆除导地线临锚、使导地线由地面升至空中等项作业,统称为直线松锚升空。直线松锚升空作业与紧线作业协调进行,操作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a)松锚前先压接相邻两施工段的接续管。

b)在本紧线段放线临锚附近安装卡线器,接入牵引滑车或其他牵引工具,作为松锚工具;收紧松锚工具,至放线临锚钢丝绳不再受力时,拆除放线临锚。

c)放松松锚工具,松至一定程度时,压下导地线,拆除松锚工具,再松开压线绳。进行此项作业时,紧线操作端配合收紧导地线,保持导地线始终有适当的架空高度。

d)紧线场继续进行紧线,至上紧线段线尾临锚钢丝绳的受力方向由顺导地线方向改变成偏于向上时,用压线绳(压线滑车)压下导地线,拆除线尾临锚锚具。慢慢放松压线绳(压线滑车),至完全不受力时,拆除压线绳(压线滑车)。 e)应对称松锚,使放线滑车保持平衡。

f)松锚时注意避免发生子导线相互驮线,造成绞劲。

g)余线较多时,不宜将一根线一次松完后再松另一根线,而应分几次交替放松各子导线。 6.1.6 直线松锚升空时只松本线线尾的地面临锚,不松过轮临锚。本线线尾临锚拆除后,由过轮临锚平衡上一紧线段导线张力,由过轮临锚和反向临锚保证上一紧线段导线应力变化的独立性。

当本紧线段中邻近上一紧线段的观测档的弛度接近且稍大于标准值时,再松开并拆除上一紧线段的过轮临锚,使其不再对上紧线段已调好的弛度和本紧线段的弛度调整产生影响。反向临锚保留至相邻两紧线段附件及间隔棒全部安装完毕后拆除。

19

Q/GDW 113-2004

6.1.7 本紧线段紧线应力达到标准后,保持紧线应力不变,在紧线段内所有直线塔和耐张塔上同时画印。不完成画印,不得进行锚线作业。

6.1.8 紧线操作塔是直线塔时,弛度调好后,操作塔按如下方法临时锚线:

a)画印后,在紧线场将各子导线分别锚在紧线底滑车地锚上,此锚称作本线线尾临锚,导线锚线后拆除紧线工具。

b)在紧线操作塔上对子导线做过轮临锚。过轮临锚打法示意图如图8所示。过轮临锚与本线线尾临锚的锚线工具应相互独立。

图8 过轮临锚打法示意图

1—直角挂板;2—锚线钢绳;3—卡线器;4—导线

6.1.9 在与紧线操作塔相邻的前一基直线塔上,待该塔安装完直线悬垂线夹后,利用特制六分裂导线锚固器,以图9方式做反向临锚。调整反向临锚钢丝绳张力,使直线线夹始终处于正确位置(即直线悬垂串呈竖直状态,不偏斜)。特制六分裂导线锚固器应尽量靠近直线线夹,使两者之间相距100mm为宜。

图9 反向临锚打法示意图

1—钢丝绳套;2—长度调整装置;3—特制六分裂导线锚固器;4—直线线夹;5—橡胶垫;6—U型工具环;7—导线

6.1.10 锚线作业应注意如下问题:

a)导线本线线尾临锚和过轮临锚的临锚工器具按承受全部紧线张力选择,反向临锚按承受1/4紧线张力选择。

b)锚线时不应使紧线操作塔上的印记的位置窜动过多。 c)锚线方向应基本符合线路方向。

d)锚线布置应便于松锚作业,且应符合杆塔设计条件。

6.1.11 紧线操作塔为耐张塔的紧线亦称为耐张塔紧线,分中间耐张塔紧线和导线在地面锚线的耐张塔紧线。紧线操作塔为耐张塔的紧线方式与紧线操作塔为直线塔的紧线方式不同,仅将二者的不同之处叙述如下:

a)紧线操作塔为中间耐张塔的紧线。中间耐张塔紧线系指放线施工段两端牵张场侧的耐张塔已挂线,其中施工段中间耐张塔的紧线。中间耐张塔紧线时,在紧线前首先将耐张组装串通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