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M2.5的产生与防治办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谈PM2.5的产生与防治办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ed8975ef5335a8103d2202a

吉林师范大学 自然环境污染与防治公选课结业论文

题目:

业论文

浅谈PM2.5的产生与防治办法

姓 名: 夏 增 阁 学 号: 201246010110

2013年11月20日

说 明

一、 封面

1.封面:包括论文(设计)题目、专业名称、姓名和学号。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包括

1. 目录

2. 摘要:应概括论文(设计)的主要信息,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和最终结论。注明论文(设计)关键词(3一5个)。

3. 正文部分

4. 参考文献

三、打印和装订

1. 打印:论文(设计)用A4纸打印成文。论文(设计)的格式和字体以专

业的要求为准。

2. 装订:应按论文(设计)的目录、摘要、正文、(含图纸)、参考文献和

论文指导进度的顺序装订成册。

目录 1.简介 2.产生来源 (1)自然 (2)人为 3.指数范围 4.危害影响 5.应对措施 (1)国家政策 (2)预防方法 (3)生活应对 引言

如果是初次接触,“PM2.5”这一串字符也许会让你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其实它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中文名——细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这些颗粒如此细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人类纤细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这就比最大的PM2.5还大了近三十倍。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准确的PM2.5定义要在“直径”之前加一个修饰语“空气动力学”,这可不是故作高深。空气中的颗粒物并非是规则的球形,那怎么定义又怎么测量其直径呢?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颗粒物在通过检测仪器时所表现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与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且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的球形颗粒一致,那就称其为PM2.5。这样的定义也就决定了在测定PM2.5时,需要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PM2.5与更大的颗粒物分开,而不是用孔径为2.5微米的滤膜来分离。

知道了PM2.5的定义,就很容易得出PM10的定义了——将定义中的2.5换成10即可,PM10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在PM10中,直径在2.5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被称为粗颗粒物,与细颗粒物相对。

1.简介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1]在职业危害相关技术标准中,将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统称为“粉尘”。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NO3-)、硫酸盐(SO42-)、铵盐(NH4+)、钠盐(Na+)等。

大气中的含碳粒子是由有机碳(OC)和吸光的元素碳(EC)组成,元素碳的化学结构类似于不纯的石墨,有机碳是细颗粒物中含量最高的组分。

2.生成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气溶胶(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aerosol)两种。

自然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