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1ff2ea9c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a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分封制VS宗法制 1.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解析:选A 材料中孝王和夷王的继位均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在权力继承中的地位,故A项正确;B、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由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C.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B.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D.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解析:选D 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

[深化提能]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按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的原则进行。宗法制则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分封的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稳定。分封制体现了权力的分配,是政治生活等级化的表现,而宗法制体现了权力的继承,是家庭生活政治化的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子百家的思想 3.(2019·滨州调研)《礼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强调变革和法律 D.重视规则和秩序

解析:选D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解析:选B 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道德偶像,故A项错误;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故C项错误;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束缚的要求,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诸子百家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论、道德理念。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于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做出新的诠释和表述,由此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5.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解析:选D 材料很明显并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学术氛围的提及,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同样是表面而非本质现象,故B项错误;士的崛起以及养士风气虽然在材料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材料的重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

6.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解析:选C 材料中书籍称呼的变化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孔子后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了孔子创办的私学的传播,体现了春秋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中书籍的称呼变化与商品经济兴起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经济转型: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2)政治转型: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郡县制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走向封建的官僚政治。

(3)思想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文化转型: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对分封制影响的争鸣 观点一:学者李山认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使华夏大地众多人群走上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的基础由此而得以生成。

观点二:学者杨宁一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典题印证]

7.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解析:选A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

8.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解析:选C 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阶级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到国家统治,即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可知,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多角度分析分封制对西周的历史作用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