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习作七 - 学写读后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五上习作七 - 学写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3246940b1c59eef9c7b412

第七单元 学写读后感

一、教材分析:

《学写“读后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次习作训练。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懂得读后感就是把读文章、书籍的体会、感受写下来。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因此,“读后感”是从“读”到“写”的升华。要有“感”首先要先“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

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整个教学指导过程可以分三个模块:

1.从读书格言、趣味故事等导入,激发兴趣,然后以聊天的形式谈谈自己对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的感受。

2.赏析并借鉴例文,铺路搭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读后感的一般格式,辨别分属于“读”和“感”的句段。

3.结合生活,指导孩子结合读书经历,轻松愉悦地“用我笔写我感”。最后通过讲评习作,让学生懂得一篇好的读后感应立足于“真情实感”。

二、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能文通字顺地表达阅读文章、书籍后真实的体会与感受。

2.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3.让学生懂得一篇好的读后感应立足于“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读后感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品味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课件出示:读一读下面的关于读书的诗句,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句诗,并谈谈你的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

2.学生畅谈对格言的理解,感受“书”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 ㈡原文再现,激荡情感,读书需有感 1.教师谈话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很多句子令人过目难忘,想一想,这篇文章有哪些句子你特别喜欢,说说原因或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2.原文再现,激发情感: 多媒体课件出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①交流自己的感受:读了这段话,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也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真实的感想,谈得也很深刻,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不简单,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一样的都会有体会,有感想,如果把这些体会和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板书:读后感)

㈢交流搭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

1.引导回忆:最近读了哪些书?看过哪些影视剧?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何深刻的感受?细细想想,与组内同学交流交流。

2.课件出示说的要求:(简要介绍一本书) ①简介文章、书籍的主要内容。

②哪一点印象最深,为什么?(如果是文章中一句话或一段话,最好能背诵。) ③联系实际,说说它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在组内交流、介绍自己的一些阅读体会,教师教师巡视,倾听学生发言,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需要指导的予以帮助。

4.赏析片段,体会读后感的切入点。

师:在“小小读书交流会”上,有几位同学是这样向大家推荐自己最爱的文章的,想想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文章谱写了一首父爱的赞歌,从这父子身上似乎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②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写的是鲁滨逊漂流到一座孤岛上,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出了这座孤岛,说明了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

③我喜欢的是《麻雀》这篇文章,老麻雀那种无私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我妈妈也有点像那只老麻雀,无私地爱着我,长大后,我一定要好好孝顺妈妈。

④我读完《麻雀》这篇课文后,却有不同的感受,它使我想起我的小邻居,在她很小的

2

时候,她妈妈就抛弃了她,现在她跟着她的老奶奶一起生活,非常可怜。我觉得她还不如那只小麻雀,因为她没有妈妈的爱,我也觉得她妈妈不如那只老麻雀。

5.学生畅谈自己对片段的理解 6.教师谈话,小结:

这四段话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读后感言。读后感有时是对整篇文章而言,有时也可能是对文章的某一点的感想。

㈣借鉴范例,布局谋篇,体会习作技巧:

1.读后感应当以“感”为主,以“叙”为辅。下面这两段话是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写的读后感的片段,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片段中哪些是对原文的“叙述”,哪些是从原文中发出的“感想”?

2.多媒体课件出示: 片段一:

我默默地读: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看到那么多珍贵的东西,就像恶狼见到了猎物,疯狂地把园内的东西统统任意掠走、毁掉。为了销毁证据,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遮天蔽日,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堪称“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圆明园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我读到这里,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有过光辉的历史,也有过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便是屈辱历史的一页,今仅存的残垣断壁,就是我国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为什么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呢?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闭关自守和腐败无能,封建王朝统治使祖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才使英法联军在国土上肆意胡为,让老百姓们泪眼汪汪的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毁掉,要知道,圆明园如此辉煌壮丽,可是中国劳动人民流血流汗建造出来的呀!

片段二:

多么好的一座皇家园林,一共145个景点,这么多的景点面积可想而知一定相当的大。没错,圆明园的水的面积就有一个颐和园那么大,圆明园中有很多的小园,如近春园、蔚秀园等等,总面积达350公顷。园中有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园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陈列着全国罕见的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可是却被那可恨的英法联军给毁了,正如雨果所描绘的那样:他们像两个强盗一样进了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进行放火焚烧。我国的瑰宝就这样毁于一旦。读了这一篇课文让我感触极深,我一定勿忘国耻,兴我中华。

3.引导探究,总结写法:

读后感应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中有叙,其一般格式是 “引──议──联──结”,具体而言:

引 ── 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 ── 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 ── 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 抒发感受。

结 ── 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3

㈤自主习作,尝试应用

1.要求:从读过的文章中选一篇你印象最深的,最有感触的。写之前先想想这篇文章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再选择你的感受点来写。(如这一学期刚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钓鱼的启示》等,也可以是课外的读物。)

2.学生写读后感,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修改)

㈠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推敲》的故事吗?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唐代诗人贾岛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僧敲月下门”,在大诗人韩愈的指点下,将“推”字改成了“敲”字。)

2.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里面有一个字,诗人经过二十多次修改才满意了,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引导学生知道是“绿”字,并略讲一下“绿”字的精妙之处。)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意修改自己的作品的,难怪他们说“文章不厌百遍改”呢。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也不例外,大文豪鲁迅先生这样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修改是写作多么重要的环节啊。

㈡复习习作要求

指名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读了文章、书籍有体会、有感想,把这些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

㈢习作总评

是的,这次的习作训练是写“读后感”,要求大家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或书籍,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大部分同学都按要求去做了,而且语言风格各异,感受很有独特性,有的写课本里自己最有感触的文章,有的写课外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等等,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讲评作文。

㈣习作片段赏析

1.和每次作文一样,虽然佳作不是每个同学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习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精彩之笔,现在,我们请这些优秀语录的作者本人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在座的其他同学就以欣赏的心态来倾听,看看哪些地方可圈可点。

2.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学生听完后随机说说这些片断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4.教师总评。 ㈤指导修改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许多优秀的前辈们都是我们很好的榜样,语言学家老舍先生就有“一字不苟”的美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语言学家”。

2.出示一篇典型的文章请学生点评,并帮助修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