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婆媳关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从《红楼梦》看婆媳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342434a32d7375a417801d

结语

婆媳关系是中国亘古不变的话题。婆媳关系建构的角度具有多重性,传统孝道和血缘的因素被研究者有意放大,而权威和利益关系却未能受到足够关注。

从《红楼梦》对婆媳关系的描写可以看到中国婆媳关系的缩影,也反映了其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男人的不在场或者淡化,也即丈夫或儿子在婆媳关系中的缺失使得婆媳间没有中介调和而产生冲突。其二是中国家庭养老的格局未能根本打破,传统孝道始终约束着婆媳关系。除此之外,婆媳自身的原因以及新形成的利益关系,都深深地影响着婆媳关系。

虽然中国社会转型,父权式导致婆媳关系面临着不确定感,但笔者认为当代婆媳关系既有对传统婆媳关系的某种复制,也被赋予一些新的时代内涵。要使婆媳关系从根本上达到各谐,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大背景,正如西方的婆媳相处之道一样,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婆媳关系的和平处理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血缘并不总是婆媳冲突的唯一因素,建构当代婆媳关系仍需要考虑经济、代沟等多种因素。最后,理解和信任才是处理婆媳关系的核心。

- 13 -

注释:

①杜奋嘉.一个塔状的心理需求多层系统———论《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桂林:广西师大学报,1995(4):12.

②阎红.误读红楼.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140.

③谢国先.特定的文学作品与普遍的社会心理———从《孔雀东南飞 》所表现的婆媳矛盾说起.昆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3):4,5.

④张利玲.薛姨妈新论.吉首:吉首大学学报,2000(1):7-9.

⑤蔚然,顾克勇.夏金桂形象意蕴浅探.曲靖:曲靖师专学报,1999(4):18,19. ⑥王成.浅谈婆媳关系的调适.济南: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6(2):8. ⑦⑧郑桂珍,邓伟志,夏玲英.女性与家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71,171. ⑨许万敬,刘向信.家庭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270.

- 14 -

参考文献

[1]阿珠.1996.美国的婆媳关系[J].Modern Woman(5):21.

[2]蔡德麟,景海峰:2007.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曹雪芹,高鹗.2005.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

[4]曹雪芹,高鹗.1991.红楼梦[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5]陈忠.1996.婆媳伦理难处的几种心理因素[J].Modern Woman(5):16-18. [6]丹山雅也.1986.婆婆对待儿媳77计[M].长春:吉林出版社. [7]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8]毛新青.2008.对当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21-23. [8]江倩.2003.论《寒夜》中婆媳关系的描写及其社会文化内涵[D].硕士论文.西安:陕西教育学院.

[9]李桂梅.2005.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22-25. [10]李金河.2006.婆媳相处之道[M].重庆:中国三峡出版社.

[11]林世芳.2000.社会学新问题:婆媳不和现象[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4):94-95. [12]刘彩玲.2006.婆媳关系的伦理调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14]马志国.2005.心理换位看婆媳关系[J].家庭科技(5):46-48. [15]潜苗金.2007.礼记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6]肖巍.1999.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7]张云亮.2005.《孔雀东南飞》中婆媳性格及其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4):30-31. [18]张云霞,程鹏.2005.婆媳冲突:内隐的男权世界[J].中北大学学报(6):15-16. [19]周海波.1994.家庭中的婆媳关系[J].秦安师专学报(5):20-24.

[20]朱东丽.2007.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1):40-42. [21](日本)渡边淳一.2003.男人这东西[M].陆求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15 -

致 谢

在论文定稿之际,心中颇多感慨。论文的写作过程是艰苦的,但我有幸得到了各位老师的教诲和同学、朋友、亲人的支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论文的最终成果。

师恩难忘。首先,我要感谢骆美婵老师给我的悉心指导。从选题、构思、写作、修改直到定稿,都凝聚着导师的智慧与心血。骆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为人随和坦诚,她的言传身教将使我受益终生。

同时,我还要感谢对外汉语系的全体老师。从我入学至今,他们给予悉心的教诲,在有形无形中传授给我很多知识,给我的选题、论证提供了诸多的启发与帮助。在此,谨向他们一并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与谢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家人,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以上曾给予我指导和关心的老师、同学和家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凌鹏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