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代汉语教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75b3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a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只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遗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龢)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舊)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注明:蔡仲,生卒年不详,亦称蔡仲胡,姬姓,名胡(与居镐京的周厉王同),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周成王初年,蔡仲的父亲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便一同挟持武庚作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武庚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降废霍叔处。

蔡仲因不与其父同流合污,而且遵守德训,与人和善。于是周公旦提拔蔡仲担任鲁国卿士,辅佐其子鲁公伯禽。后来,周公旦因蔡仲辅佐伯禽治理鲁国的政绩卓著,便将蔡仲续封蔡国,以奉祀蔡叔度。蔡仲死后,其子蔡伯荒继位。

由上文可见,周朝统治天下以家族式管理方式。这是早先国人所能想到的,也几乎是唯一有效的管理技术了,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采用。将亲情推及到政治伦理中。

周礼就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离心力而出现的。周礼的两个突出体现是:孝与礼。

孝在甲骨文中没有此字。直到西周金文中才出现,是由甲

骨文的?老?和甲骨文的?子?拼合而成的,老在甲骨文中变形很多,但总之大体都像一个白发胡须、拄着拐杖的老人,是会意字。

《左传》记载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明作为政治伦理的孝是超越了亲情伦理的。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yù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qua请教如何立国的方法。石碏说,你应

该去朝觐周天子,周天子认可了你,才算地位稳固。但石厚等跟周天子不熟。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给陈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让其逮住二人,于是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大义灭亲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石碏先后派了两个人去杀,其背后是有深刻涵义的。既说明家国一体的观念,也将父子之间的关系明了化,父子之间并非完全的人伦真情。这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在汉代以后广为流行。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伦与国法之间的冲突并非像后世那样单纯,即以国法皇权完全取代人伦真情。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期,关乎人伦的小道理还是由很大的生存空间,这是人性的体现,比如说,《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其与箕)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黨)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周游列国,在叶邑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休息住地,被弟子曾点吃了。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去解释,孔子于是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并没有将弟子供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包庇,然而,这确是那个时候的人所能接受认可的为人方式,亲情大于国法。《孟子》记载了一个故事,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但是,在皇权来临的时代,大道理凌驾于任何小道理之上。如武则天时期发生了一大案件,武则天当政时,有个名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赵师韫yùn所杀,赵师韫当时的官职是县尉。徐元庆为父报仇,刺杀了赵师韫,并向官方自首。此案无法定夺,推到武则天手里。陈子昂当时著有《复仇议》一文,认为先杀后表彰。后来柳宗元写过《驳复仇议》认为,既表彰又惩罚,容易造成标准不一的误导。

再看礼。甲骨文,疑为器皿,祭祀之用。

礼并非完全指的是礼节、礼貌。礼其本质是规则,各安其位。周朝制定的礼非常复杂,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吉凶、婚丧嫁娶等,目的是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一定程度的区别对待,礼隔开人的距离,并由此产生了敬畏。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为了维护王权的至高无上。如西汉成帝时,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宰相翟方进被汉成帝赐了毒酒引咎自杀。

古代汉语的介入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证据,得出与众不同的创新观点。再如,余秋雨写过一篇《中华永不衰败的大河文明》的文章认为,中国是大河文明。

但事实上,只要我们动脑子想一想便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的黄河是一个经常泛滥的合流,谁愿意住在黄河的边上呢,这可能跟尼罗河的泛滥有所不同。所以,早期的人类大多居住地定在了支流旁边,因为,人总是需要从河流汲水,但不能威胁人身安全。所以,中国是支流文明,或者叫小河文明。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心到:要有问题意识。

手到、口到:要勤于查检。如繁体字记。

前人学习古代汉语,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死记硬背式,另一种是学习系统的古代汉语知识。 中文专业同学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必须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所谓感性认识就是阅读作品,作品阅读得越多,掌握得越牢固、越熟练,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就越丰富、越深刻。 只阅读作品还不够,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常识部分阐述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以及修辞、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论部分还有与古汉语有关的其它知识,如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天文历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也是必要的。但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古代汉语所必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知识,就是上面提到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这几个方面,尤其要重视词汇知识,词义分析举例也要认真阅读。

文选学习方面:必须做到透彻理解,做到字、词、句逐个落实,决不能囫囵吞枣。所谓字、词、句逐个落实,就是把文选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都要搞清楚。这样逐字逐句的落实,开始可能很慢,但是,这是慢

壽。认认真真读原著。做好读书笔

中求快,这样逐字逐句的,确确实实全部地都弄懂了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式,伴随着文选学习数量的增多,阅读古书的速度也就会越来越快,阅读古书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高。另外,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将讲过的文选熟读以至于背诵。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学习古代汉语所必须的感性认识,对古文的修辞造句才能有所体会。

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常识三方面结合起来。此外,有关古代汉语的文体、修辞表达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注意。

古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其它参考教材和书籍如:王力《古汉语常用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张永言《简明古汉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许嘉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程湘清、何乐士《实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91年12月)等。

第二章 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 字典

一、《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东汉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东汉建初三年(78年)担任郡功曹。

东汉建初八年(83年)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此时许慎学术成就达到高峰。开始作《说文解字》。

东汉章和二年(88)年举孝廉。

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初步完成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草成数年后,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朝廷的藏书处)。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而且研究更加精深,当时,《说文解字》已经创作完成,为了令其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