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7c640dda38376baf1faedb

2.反崇高的美学追求 3.口语化的语言策略

“朦胧诗”以来,主张意象写作,营造朦胧的、深刻的意境,象征和隐喻化的语言成为诗歌写作的时尚,诗人可能地使诗歌语言具有意义的深度。这给阅读与理解诗歌带了一种不直接性。“第三代”对此进行了反拨:一是反象征;二是反意象与反变形。主张语言的原生态。

二、 “第三代”诗和“朦胧诗”的关系 (一)“第三代”诗对“朦胧诗”的继承

尽管“新生代”诗是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出现的,但不可否认,它是在“朦胧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叛意识的继承

由社会历史的反叛,发展到对诗歌、对自我的反叛。 2.个性追求的继承

虽然都有着强烈的个性追求,富有个性色彩。但“新生代”由于过于追求个性的极端化,反而难以形成合力,形成比较广泛的影响。 3.语言探索的继承

虽然二者都追求语言上的探索,但本质不同。 (二)“第三代”诗与“朦胧诗”的区别

1.朦胧诗:理想主义—崇高精神的追求—精英意识—知识分子写作 2.第三代诗:平民主义—平凡感受的抒写—大众意识—民间写作 (三)思考

1.个性张扬与人文情怀

抒写人文情怀(如忧患意识、人道意识)是否就是掩饰了真实的自我。 个人的生命感受与人性、人类的感受是否有冲突。 2.两种生命意识价值的确证 二者互补

3.文化否定、语言否定和自我确认。

第三章 多元化文学时代的小说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多元化文学时代小说的发展状况,掌握伤痕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乡土风情小说、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民间反思和历史理性反思的区别,伤痕反思小说的美学意义,改革小说的演变类型,寻根文学的类型,乡土风情小说的特点,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张贤亮的两种反思,“文化寻根”兴起的原因,汪曾祺的《受戒》的特征,《一地鸡毛》的象征性。 阅读书目: 卢新华《伤 痕》 王 蒙《布礼》、《杂色》 古 华《芙蓉镇》

张贤亮《绿化树》《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周梅森《中国制造》 谈 歌《大厂》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谌 容《人到中年》 路 遥《人生》 韩少功《爸爸爸》 阿 城《棋王》 张承志《黑骏马》 冯骥才《神鞭》 邓友梅《烟壶》 陆文夫《美食家》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池 莉《烦恼人生》 方 方《风 景》 刘 恒《狗日的粮食》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张 炜《古船》 陈忠实《白鹿原》

莫 言《红高粱》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残 雪《山上的小屋》 思考题:

民间反思和历史理性反思的区别是什么?

试比较《绿化树》与《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的不同反思态度。 分析古华《芙蓉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高晓声、谌容、路遥的改革意识是如何体现的? 《爸爸爸》是怎样完成文化批判的?

《棋 王》、《黑骏马》的文化认同表现何在? 分析汪曾祺《受戒》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 怎样认识《风景》、《一地鸡毛》的生存意识? 《红高梁》是怎样体现新历史小说民间意识的? 怎样理解《白鹿原》的思想蕴含?

第一节 从“伤痕”到“反思”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源于中国人沉重的“历史清算意识”。小说家们试图通过文学揭示造成历史伤痛的原因。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伤痕”和“反思” 1.伤痕文学(小说)

文革结束后形成的小说潮流,得名于1978年卢新华发表的《伤痕》,但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班主任》。“伤痕”文学以控诉文革给人们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痛和心灵上、精神上的伤害。作者多为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其中以知青为主,作品大多充满感伤色彩。“伤痕”小说的主要功绩在于:从社会的角度讲,它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害就是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从文学的角度讲,它一反50 -70年代中期文学中不能触及人性、人情的弊端,大胆地向这一领域深入。主要代表作品有: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宗璞《我是谁》、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贤亮《土牢情话》、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叶辛《蹉跎岁月》、老鬼《血色黄昏》等。 2.反思文学(小说)

就在“伤痕”小说方兴未艾之际,“反思”小说已经出现了,以1979年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反思”文学不满足于揭露文革造成的心灵创伤,其内容重在反思造成创痛的原因,反思极左思潮造成的危害。作者多为“右派”,作品大多充满理性色彩。“反思”小说把思考的触角伸向建国以来的历史,特别是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以此探讨“文革”悲剧的根源,当代历史曲折多变的教训。代表作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

屋》、方之《内奸》,王蒙《蝴蝶》、《布礼》,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等。 和“伤痕”小说相比,“反思”小说的社会容量扩大了,作家观照生活的视角多样化了,对材料的取舍、情节和细节的安排讲究了,人物也更为丰满了。 (二)伤痕、反思小说的美学意义

伤痕、反思小说的出现,标志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标志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回归。伤痕、反思小说的美学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质上写悲剧; (2)题材上写黑暗;

(3)人物上写平凡人甚至是有“错误”的人,以他们为主人公。

二、张贤亮的两种反思

(一)《绿化树》——历史理性反思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等九部中篇小说组成的系列小说中的两部,是张贤亮平反后的作品,因而,历史理性的成分较多,其反思基本代表国家的观点。

1.理性和感性的矛盾

作者的这一反思,是通过主人公章永璘这一人物来完成的。在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感性上排斥改造,理性上又认同改造。人物的矛盾,体现出张贤亮内心的矛盾。在他的意识中,有着鲜明的历史理性的因素。 2.作品的浪漫情调

尽管张贤亮的小说有此局限,但还是以其浪漫情调打动了读者。这种浪漫情调来自作品的西部风情——环境的苍凉,人物的粗旷美好。在这一点上,似乎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影子。 (二)《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民间反思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写于1979年,当时张贤亮还没有平反,所以更能反映他的真实情感。 刑老汉与周围的人并没有矛盾,而是与环境有着尖锐的矛盾。《刑老汉和狗的故事》体现了张贤亮在患难时分对民间的亲近,体现出关注普通人命运,同情小人物遭遇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节 改革意识的深化

改革文学是与“伤痕”、“反思”文学几乎同时兴起的小说潮流。它是20世纪后二十年社会在文学中的反映。 一、改革小说的演变类型 1.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小说

直接反映工农业、政府机关、市场经济环境改革的小说,根据内容特征、又分为前改革小说和后改革小说。

(1)前改革小说:80年代前期

一般都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都预设了理想的结局,改革问题相对单纯,大多有“改革英雄”。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