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9b9d9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31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 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当堂检测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遗传). 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 就是遗传现象。 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反思 通过《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的教学进一步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本课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们”像爸爸妈妈“这是遗传吗?”“想了解遗传应该怎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的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我们要更进一步认识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也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

课题 二2生物的变异现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当堂检测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不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变异。 2、生物除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自身也会产生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有的变异对生物有益,有的变异对生物即无害也无益。 3、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 一颗之果,有苦有甜;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4、三叶草通常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这是因为变异现象。 5、变异现象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可遗传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如:高茎碗豆和矮茎碗豆播种出新苗。 不可可遗传的变异:是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 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教学反思 置疑的。

课题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学习目标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重点难点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设问导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读:自学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课本P20、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P21内容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及彩图,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回答问题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 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 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