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李玲: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a35964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4

③相邻管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从新拼管片B传递过去的力不垂直后一管片A的环面时(掘进方向为A→B),也可能导致管片的上浮。同时,前一管片的反作用力导致后一管片相对下沉(与后面的变坡点计算类似)。

⑶、隧道的线路特征

隧道的线路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管片上浮。具体影响程度如下表数据:

地质 环号 93 94 102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6 127 128 164 171 172 173 174 176 177 179 186 189 190 管片上浮(㎜) 121 117 114 65 66 65 63 60 60 37 21 31 40 35 32 40 45 40 33 22 49 102 103 推力(t) 540~860 540~830 550~830 570~890 650~900 600~870 480~780 450~800 500~700 580~810 560~870 570~910 510~780 530~810 570~820 550~870 750~900 700~900 700~900 570~890 590~890 600~750 600~750 线路特征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7)(8)上软下硬地层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分析总结出如下:(忽略人为因素和其他影响) 在直线段,管片上浮最大值为121㎜,最小值为21㎜,综合稳定范围为60㎜~65㎜>30mm,超限;缓和曲线段的管片上浮最大值为103㎜,最小值为

5

22㎜,综合稳定范围为32㎜~40㎜>30mm,超限。

另外,在隧道线路的变坡点、反坡点,特别是在曲线最低点,管片上浮的情况更为严重 。从下图(以变坡点为例)可以看出:作用于A管片的总推力F通过传递作用于B管片,并与B管片的轴线成一个夹角。由F产生的分力F1是促使管片上浮的主要原因。当F1≥G时,管片就开始上浮。而且夹角越大,分力就越大,由此而产生的上浮情况就越严重(掘进方向是从A→B)。 例如:设F与F2之间的夹角为θ,一环管片的重力为 G=2.5×8=20t,可取推力F=T=450t(以上表格数据中最小值)。 则:F1=F×sinθ=450sinθt=G=20t θ=arcsin(20/450)=2.5473° 因此当θ≥2.5473°时,管片就开始上浮了。

⑷、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管片螺栓不紧固,未形成整体;测量不及时,措施滞后;管片选型不对的影响。

总之,管片上浮并不是只由其中一个因素独立产生的,而是一个各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5、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效果不错。总的原则是: ⑴、在上坡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下部油缸的推力;在下坡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上部油缸的推力;在左转弯曲线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右部油缸的推力;在右转弯曲线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左部油缸的推力;在直线

6

段掘进时,尽量消除各组千斤顶的推力差。在均匀的地质条件时,保持所有油缸推力一致,在软硬不均匀的地层掘进时,根据不同地层在断面的具体分布情况,遵循硬地层一侧推进油缸的推力和速度适当加大,软地层一侧推进油缸的推力适当减小的原则。

⑵、当发现管片上浮速率偏大时,应停止推进,减小推力亦即减小上浮的分力F1,使之小于管片的自重力,并利用管片的自重力使管片下沉,可作为控制管片上浮的首选措施。

⑶、及时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 ①浆体的要求

a、具有能充分填满间隙的流动性;

b、注入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硬化,一般在硬土地层凝固时间控制在3~4小时内为好;

c、保证管片与周围土体的共同作用,减少地层扰动;

d、具有一定的强度,浆体28天抗压强度在2~2.5Mpa以上; e、产生的体积收缩小;

f、受到地下水稀释不引起材料的离析等。 ②注浆一定要及时、足量。

③及时二次注浆。双液浆的凝固时间<30~40s最佳。 ⑷、封水

①注浆饱满,封住后方管片背后来的水。 ②分区,也就是每隔十环注一次双液浆截水。 ⑸、螺栓进行二次复紧,提高管片整体抗拉浮能力。

可通过三次紧固来实现:在盾壳内(拼装时)进行第一次紧固;脱离盾尾

7

后进行第一次复紧;进入1号台车前进行第二次复紧。 ⑹、千斤顶的推力差

原则:能顺利推进时,尽量注意不要采用较大的推力差。油压保证小于50bar。

⑺、及时测量,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① 每天必须测一次,当发现管片上浮时,加紧管片测量密度。可以每5环

测一次或者每2环测一次。

② 设立警戒值。当管片上浮的速率>30mm/d,可视为警戒,当管片上浮

的速率>50mm/d,立即停机,实施二次注浆。 ⑻、在变坡点处,应注意两点: ①盾构机的推进速率不应太快。

②管片应选好型,避免因选型失误造成上浮内力。 6、结语

⑴、管片上浮可以控制,但在硬地层、软硬交接处、变坡点处需要特别注意;

2、处理要及时,关键是测量应及时,措施要果断; 3、建议:

a、减小管片外侧建筑空间,不易过大。 b、实施同步双液注浆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