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习题总汇(201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文学》习题总汇(201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c0f86e14791711cd79174f

《中国文学》习题总汇

●先秦风骚

一、基本常识

1.中国诗歌最早的源头是远古歌谣。

2.《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3.《诗经》中的“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4.《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5.《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祀歌所加工而成的作品。

6.长沙屈原祠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7.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豳风·七月》铺叙了奴隶自春至冬的劳作。“比”就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如《魏风·硕鼠》用大老鼠比喻统治者。“兴”,是感物生情,托物起兴,如《秦风·蒹葭》开头两句。

2.风雅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体制分类,共有“风”、“雅”、“颂”三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分周颂、鲁颂、商颂。

3.楚辞:“楚辞”有三种含义,即战国时期楚地出现的新诗体,屈原、宋玉等创作的诗歌,刘向所编楚辞作品集。《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离骚》是其中最杰出的诗篇,对楚国执著不舍的深切眷恋、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和好修不懈的崇高品质为其思想内容。深厚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参差的句法组织(以六七言为主,句式长短参差),灵活的助词运用(“兮”字等虚词灵活运用),浓郁的浪漫情调(想象奇特,融入许多瑰丽的神话),强烈的抒情风格(以纵恣的文笔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是楚辞的基本特征。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

三、问题解答

1.简述《诗经》的艺术特征。 《诗经》的艺术特征如下:(1)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广泛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美刺”的社会功能。(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即叙物以言情,“比”即索物以托情,“兴”即触物以起情。(3)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往往数章共叙一事,各章只更易一两字,将人物感情的微妙变化或动作的前后过程曲折道出。(4)四言为主的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言情叙事,“文约意广”;以双句押韵为主,奇句诗篇较灵活;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5)朴素自然的抒情风格。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直率,由衷而发,无雕饰,无隐讳,自然真实。

2.简述《楚辞》形式上的特点。 《楚辞》形式上有如下特点:(1)浓郁的浪漫色彩。《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九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范式。(2)出色的比兴手法。往往成串地运用比兴,构成独特的形象,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并包含着悠远的意境。(3)恢弘的艺术结构。 章法不采取回环复沓的形式;篇幅较长,远远超过《诗经》。(4)独创的诗歌句式。 散文化倾向,句式较长,韵散相间;六七言为主,字数不等,参差错落; 口语色彩浓,“兮”字入歌,节奏感强;多用对偶句,双声叠韵,音调抑扬。(5)鲜明的地域风格。运用楚地的

1

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试分析《山鬼》中的主人公形象。

山鬼是屈原精心塑造的女神形象,是美的化身。(1)美在自然脱俗。她身段优美,面容如花,像杜若一样美丽芳香,住的是高大茂密的竹林,饮用的是石缝中的清泉,穿戴的是山中的奇花异草,一切不假人工,纯然是大自然的女儿。(2)美在温婉多情。她眼神明亮纯澈,笑容娇憨可爱,顾盼神飞,情感细腻。赴约时,她着意为悦己者精心打扮;误以为迟到时,她无法消释内心的愧疚;当恋人久候不至时,她作出善意的推想;希望落空后,她也只有哀怨而已。(3)美在专一坚贞。打算赴约之前,她不忘为心上人采集一捧鲜花;风狂雨猛之际,她依然坚守在高高的山顶;为所爱保容颜,她爬乱石、攀悬崖采摘灵芝;身陷恐怖境地,她依然放不下对情人的思念。在山鬼身上,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严肃的生活态度。

一、基本常识

1.中国散文的发展源于文字记事。 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3.《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国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二、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影响最大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百家争鸣”有两大特点:(1)春秋和战国前后两个时期有所变化。(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它所创立的各种观念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最深刻的影响。

3.春秋三传:春秋时期诠释《春秋》的三部史著,即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记事翔实,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史著。

三、问题解答

1.简述诸子散文的演进过程。

先秦诸子散文经历了由简短的语录、对话向长篇专题论文演进的过程。第一阶段(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基本上属语录体,有结论而少论证。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由对话式的论辩文向专题论文演进。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已完全摆脱了对话体的束缚,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2.试比较《左传》《国语》的不同特点。 (1)叙述规模:《国语》记事时间广,《国语》记事年代范围大于《左传》;《左传》叙事力度深,全书取材范围和内容,都比《国语》广阔得多。(2)语体风格:《左传》全书刻意求工,风格统一,《国语》保留史料的原貌则,风格颇有差异。(3)写作特点:《左传》长于记事,着重交代事件的始末,长于多角度叙述事件;《国语》详于记言,其所记各国史实,善于集锦法塑造人物。

3.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写作特点。

●东周宏文

2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如下:(1)抓住要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递进。李斯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高屋见瓴,环环扣击要害,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2)援古证今,纵横捭阖,层层对比,结构严密。引用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民与益仇、统一与亡国的多重对比。(3)铺陈夸张,排比对偶,辞采富丽,生动有力。本文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使全文句式整齐,文字优美,音节铿锵,琅琅上口,有不少赋的特点。

●汉魏悲歌

一、基本常识

1.汉乐府民歌主要有“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3.《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4.左思咏史诗真正提高了咏史诗的品格。 5.陶渊明是第一个大力创作田园诗的诗人。 6.鲍照完成了五言到七言的转变。

7.南朝后期出现的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8.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卓有成就的诗人。 9.《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10.《西洲曲》被誉为“言情之绝唱”。 二、名词解释

1.汉乐府:汉乐府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管理音乐的官署,二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诗歌分“相和歌辞”、“鼓吹歌辞”和“杂曲歌辞”三大类,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暴露了各种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精彩成熟的叙事手法,质朴悲怆的语言风格,自由多样的艺术形式,是汉乐府的三大艺术特征。汉乐府民歌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它是五七言诗歌的源头,深深地泽溉了后代诗歌创作。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它是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但主题和风格大体统一,抒发的多是动乱时代下层文人的牢骚不平与消极感伤。其主要特色是长于抒情,委婉含蓄,抒情情景相衬,结构精巧自然,语言平淡精练。它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

3.建安风骨:是对汉献帝建安年间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和蔡琰。建安诗歌在汉乐府和“古诗”的影响下,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生民痛苦;抒发建功抱负,歌唱拯世理想,大抵情辞慷慨激昂,格调刚健遒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特色,后人称这种特色为“建安风骨”。

三、问题解答

1.简述汉乐府的基本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倾诉人生苦难和不平之感(如《东门行》)。(2)控诉战争徭役的惨无人道(如《十五从军征》)。(3)嘲讽达官显贵的奢侈腐朽(如《鸡鸣》)。(4)反映爱情婚姻的不幸遭遇(如《孔雀东南飞》),(5)表达乐生恶死的强烈愿望(如《蒿里曲》)。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叙事手法精彩成熟。汉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它们剪裁精当(如《十五从军征》),对话生动传神(如《上山采蘼芜》),突出悲剧性冲突(如《妇病行》)。(2)语言风格质朴悲怆。汉乐府民歌能用极平实的语言描摹纷繁复杂的生活世态,抒发郁结在人民胸中的强烈情感。(3)艺术形式自由多样。叙事、抒情结构格局多样,诗句有三言、

3

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种种。不拘一格,自由多样。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

陶渊明诗歌总体风格:朴素自然,一任天真。(1)平淡自然而真淳清新。无论是叙事、状物、写景、抒情都朴质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2)词语浅易而丰腴深厚。从生活出发,将生活的感受升华为哲理,故其诗隽永厚朴,耐人寻味。(3)天然浑成而意境高远。陶诗将情与景、理三者完美地融合,表露浑然天成的境界。(4)清和婉约而豪放雄健。陶诗以自然清新、隐约微婉为其基调,但不排除诗风激烈、慷慨、豪放的一面。

3试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所抒发的情感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以“归”为线索,依次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人境和重返自然的情怀。情感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点:(1)对官场的憎恶,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2)对自由的向往,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渴望自由和重获自由及其精神归宿的欣悦之情;(3)对乡村的热爱,作品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画面中融入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史乘巨制

一、基本常识

1.代表两汉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汉书》,它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4.枚乘《七发》标志着大赋的形成。

5.魏晋时期的散文大家有曹操、诸葛亮、嵇康、陶渊明。 二、名词解释 1.“五体”:司马迁《史记》的五种体例,即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2.纪传体:司马迁《史记》新创的史书编写体例,它的特点是以人为经(即以传主人生经历为叙述的纵向线索),以事为纬(即以历史纷繁事件为叙述的横向材料),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事件和时代面貌,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三、问题解答

1.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1)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①揭露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如刘邦、刘彻)。②揭露封建权贵的明争暗斗(如窦婴与田蚡)。③揭露贪官酷吏的草菅人命(如张汤、王温舒)。(2)肯定劳动人民的英勇反抗(如陈胜、项羽)。(3)赞美底层人物的优秀品质(如郭解、荆轲)。(4)歌颂贤臣名将的历史贡献(如屈原、蔺相如、李广)。 艺术成就:(1)成功的历史人物塑造。①精选重大事件,展示人生历程。②抓住典型细节,揭示人物个性。③叙写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④通过气氛渲染,烘托性格命运。⑵宏伟的整体结构系统。就微观而言,人经事纬,串接生平大事以显人生之波澜壮阔;就宏观而言,单传、合传、类传构成巨型网络,气象万千。(3)娴熟的历史叙事技巧。①叙事张弛有致,情节生动,跌宕起伏。②寓论断于叙事,说理抒情,淋漓尽致。③运用互见手法,主次互补,避免重复。(4)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①大量使用对话,唇吻毕现,性格鲜明。 ②叙述语言简练,丰富生动,明白晓畅。③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草根味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