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ecc1be5acfa1c7ab00cc61

左右双边;无书耳,无牌记。 3.刻工姓名

宋浙本中官刻、家刻一般多记刻工姓名,在每叶版心最下方。或姓名,或只有姓或只有名。有时在姓名之下有“刊”、“雕”(刁)之类的字,是为结算刻工工钱。 4.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区别于一般题跋和识语,是专为刻书而作。题跋文字较长,识语往往仅一句。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里一般会交待刊刻者,有时还涉及刊刻地点和时间,可作为鉴别依据。 5.避讳

宋人讲避讳,有家讳、庙讳,尤其是庙讳即皇帝的名讳。南宋初年学者洪迈就感慨庙讳太多,在科举考试中已成问题,士子记不清偶尔犯讳,影响前程。(《容斋三笔·帝王讳名》)

避皇帝之讳;旁支继承帝位者的父辈祖辈讳;伪托始祖玄朗、远祖轩辕等。 避名之本字及同音字(嫌名)。

用近意近音字替代;常见为有意缺末笔。

皇帝在位年代不同,将讳字排出顺序,也可成为鉴别版本时代标尺。 坊刻避讳不如官刻严格,后代重刻本覆刻本常照翻宋本讳字,因此仅作参考。 6.纸张

宋浙本使用纸张,一般是白麻纸或黄麻纸,正面较光洁,背面稍粗糙,有时粘附有草棍和纸毛,纸质坚韧,较厚。 7.形制

宋浙本绝大部分蝴蝶装,也可作为鉴别依据。

D.辽金本(一般了解一下)

刻书地点主要在辽南京即今北京。

辽刻特点:

1.字体

分为两种,一种接近《开宝藏》,带有北魏书体特点,比较古拙,占多数。另一种则为欧体,但比南宋浙本欧体字朴拙,显然是受到北宋刻本字体影响。

2.避讳

受到宋文化的影响,仿照宋制,也有避讳。已发现的辽刻本有七件有讳字,主要是《契丹藏》以外的佛经及其他杂书,避太宗、穆宗、景宗、真宗四代,一般也是用缺笔的办法。

由于实物很少,严格与否不太好说,作为准确依据恐需要慎重对待。 3.形制与版式

佛经是卷子本,应是受《开宝藏》的影响。《蒙求》及个别佛经是蝴蝶装。有的佛经上下栏是金刚杵图案,宋藏中未见,或是辽人发明。 《蒙求》左右双边,白版心。 4.纸张

多用白麻纸,同宋浙本、蜀本。

金平水本

文化不断发展,书籍需求日益增加,仅靠从北宋夺去的书籍和书版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开始刻书印书。

金代刻书中心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金史·地理志》记载当地的出产:“有书籍。”当地有河流平水,因此刻书被称作平水本。

金平水本的特点

1.字体

《曾子固集》等同宋浙本,欧体字。《黄帝内经素问》等,在欧体基础上加入颜体成份,字形较挺拔。 2.版式

接近宋浙本,白口,黑鱼尾或单或双,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版心书名、卷次位置同宋浙本,叶次在相当于下鱼尾处或下鱼尾下。另行字较密,可能与书坊刻本有关。

《曾子固集》卷首书名大字占双行,与杭州书坊荣六郎刻《抱朴子》同,有可能受到北宋东京汴梁刻书风格影响。 3.刻书序跋题识和牌记

现存金平水本均无,但因种数太少,不敢一概而论。 4.避讳

金帝有二名,一国语名,一汉名。国语名有音无汉字,不用避;汉名要避。但不如宋严格。过去一般认为金平水本无避讳,但后有人指出,偶有个别讳字,如《萧闲老人明秀集》中“曉”字缺笔,是避世宗之父宗“堯”之讳。由于避讳不严,所以在鉴别时代时,很难作为确切依据。 5.纸张

同宋浙本、宋蜀本,多用白麻纸。

元刻本

元统一后,蒙古统治者吸收利用汉族士人巩固加强统治,需对文化事业加以保护。因此杭州、建阳的刻书业,不仅未停滞衰落,反而有所发展。

两个刻书中心所刻书籍,版本学上习惯将建阳刻本称为元建本,杭州以及其他各地所刻则不加区分地统称为元刻本。 一.元浙本特点

元浙本和浙本系统的刻本,除字体外,在其他方面基本上继承宋浙本,略有变化。 1.字体

元代最流行的字体是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体即所谓赵体字。

元浙本受其影响,或在欧体字的基础上加进赵体字的成份,结构点划显得较为生动而不太板滞,或则完全是赵体。有个别例外,如江西、湖南等地刻本或有颜体字成份,则仍同南宋应是受到建阳刻本风气影响。相台岳氏本因覆刻廖莹中本,纯为南宋浙本欧体字面目。 2.版式

继承南宋浙本,但也有变化。一般白口,但出现细黑口。黑鱼尾或单或双,版心上方有时记字数,上鱼尾下仍是简称书名和卷次,下鱼尾上或相当下鱼尾处记叶次,版心下方记刻工,但不如南宋浙本多。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一般无书耳。 3.刻书序跋题识牌记

或有刻书序跋或题识,但无牌记。 4.避讳

元朝皇帝仅有蒙文名,不同于辽、金,汉字是蒙文名音译,因此无需避讳。但元刻本中或有宋讳,是翻刻前代本子时照刻。 5.纸张

继承南宋浙本,多用白麻纸或黄麻纸,但元代后期出产纸张纸纹较窄,只有一指宽左右。少数用白棉纸,较薄,与明代所用白棉纸不同。 6.形制

应多为包背装,少数蝴蝶装,但现存元刻本多经后代改装,因而常为线装。 二.元建本

元代建阳刻书业仍兴盛非常。虽朝代享年较短,但现存元建本数量甚多,总数超过南宋建本。 元建本的鉴别

元建本继承南宋建本风格,但在字体、版式方面又有若干变化。 1.字体

仍沿袭南宋建本颜体字,但字形较圆活,不如宋建本挺拔,笔划稍瘦,横细竖粗特点不如宋建本明显,大字正文和小字注文差别不太显著。

通俗读物字体虽也作颜体字结构,但较粗率,且多用简笔俗体,与正经书明显不同,这一风格延续到明代,是元明建本的明显特点之一。 2.版式

黑口。有的同南宋中后期建本为细黑口,有的逐渐加粗,变为大黑口。双鱼尾,除黑鱼尾外,出现花鱼尾。四周双边或左右双边。其他如书名、卷次、叶次在版心位置、不记刻工姓名、或有书耳,均同南宋建本。 3.格式

正文内小标题上,采用鱼尾,常是花鱼尾,下并加〇,以此来强调,吸引读者注意。此外,也有书名大题作双行大字,则模仿平水本。可见书坊仍挖空心思翻新花样。

4.刻书序跋题识牌记

如同宋建本,少有刻书序跋题识,普遍存在牌记,花式比宋建本更多,如钟、鼎、爵、花、荷叶形,等等。个别元建本牌记扩大至半叶值得注意,成为明代万历后刻本内封面的前驱。 5.避讳

与元浙本同,除重刻前代刻本时照翻讳字外,并不避讳。 6.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