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fecc1be5acfa1c7ab00cc61

仍用麻沙纸。还有一种竹纸,纸质同样不佳。 元平水本的鉴别

继承金平水平的风格,但特点更突出,较易鉴别。 1.字体

仍是欧颜混合,但比金平水本的颜体成份更多;但又较挺拔,与元建本的圆活有明显不同。 2.版式

白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下鱼尾下。时有刻工姓名。 3.牌记

或有或无,某些坊刻如张氏晦明轩、曹氏进德斋、平阳府梁宅等有牌记。 4.避讳

不避,与元代其他地区刻本相同。 5.纸张

用麻纸,同元浙本。

明刻本(重点说了的) 一、明前期刻本

包括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十朝。前统称“明初本”

“明初本”的鉴别:

除建本以外,一般具有共同特征,前人概括“黑口赵体字明初本”。 1.字体

继承元浙本,赵体字(。司礼监本稍后用台阁体,特点是赵体中带有柳体成份。台阁体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明代书法家姜立纲名噪一时,其书体在明清两代影响甚大。洪武《南藏》翻刻《碛砂藏》,欧体字,永乐《南藏》同。《北藏》、《道藏》则赵体。 2.版式

在元浙本的的基础上,变为大黑口,其他如双鱼尾、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书名

卷次叶次在版心的位置等,与元浙本相同。 3.纸张

一般为白棉纸,洁白柔韧。也有黄棉纸。 4.避讳

无。明代前期、中期均无避讳。但翻刻宋代刻本时有时保留宋讳。 5.形制

一般包背装。《南藏》、《北藏》、《正统道藏》经折装。

明中期刻本(白口,方字,仿宋)

包括正德、嘉靖、隆庆三朝。

标准嘉靖本的鉴别

1.字体

一改明前期赵体字,仿南宋浙本改用欧体,但与南宋浙本又不尽一样,南宋浙本是书写体,比较美观。嘉靖本字体更方板整齐,但易写易刻,对于大规模刻书,是一种进步。 2.版式

恢复南宋浙本,一改明初本大黑口,一般用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但有例外,如郭云鹏济美堂本《柳文》,是翻刻廖莹中世綵堂本,版式全同,只是把牌记、版心下方的世綵堂名,改为济美堂而已。 3.避讳

这一时期仍无,只是时常照翻宋本的讳字。 4.刻工

有些有刻工姓名。 5.纸张

多为白棉纸,少数用黄棉纸。后印本用黄色的竹纸。

万历本的鉴别

1.字体

在嘉靖本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更加方正,称作“方体字”,现代印刷体宋体字基本定型。

2.版式

版心上方白口,书名提到上鱼尾之上,鱼尾下是卷次。正德、嘉靖偶见,而以上绝无。版心下方一般为白口,或有刻书者堂名斋名,也有少数细黑口。多为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3.格式

卷首首叶,除撰者衔名行外,往往并列有校订者衔名,有时不止一行。以前虽有,但较少见,这时成为普遍风气。

此外开始在正文中加刻圈点,在天头上加刻批语评语。 4.封面

在全书之首加刻封面,即内封面。一般竖分三栏,右边一栏顶格刻撰者或校订者,中间一栏刻书名,左边一栏刻某某堂藏版一类,有时还加刻广告宣传内容。牌记基本消失。 5.避讳 仍无避讳。 6.纸张

竹纸。纸质远不如明初本、嘉靖本的棉纸,黄色,薄而发脆。

有些距文化中心较远地区,刻书仍保持嘉靖本风格,甚至保持明初本黑口赵体字风格,鉴别时需特别留意。

汲古阁本及其鉴别

汲古阁本自成系统,在明末清初刻本中,具有独立风格,且变化多端。 字体至少有五种。 1.明末瘦长方体字

早期使用,版心有“绿君亭”名。为数不多,《中国版刻图录》收入《洛阳伽蓝记》。

2.万历方体字

为数也不太多。其中《沧螺集》,字体较特别,粗拙,略接近魏碑体,是特例。 3.扁方体字

压扁的万历方体字,为汲古阁所独创,汲古阁本大多为这种字体。

大部头书《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名家词》等,均用这种字体。

这种字体在当时以及后来对邻近地区刻书风气有一定影响,如清初所刻《唐诗英华》、《唐诗鼓吹笺注》等,也是这种风格。 4.仿欧体字

与宋浙本、明嘉靖本都不同,瘦长而斜,手写味较重。为数不多,有《四唐人集》等几种。 5.写刻体字

为数也不多,有《唐人选唐诗八种》,与清初软体写刻一路。

汲古阁本特点突出,鉴别并不困难,版心一般有堂号,并多有毛晋刻书跋。 纸张多用毛太纸,黄色,较竹纸柔韧。据说因毛氏始用,故名。 清代有若干翻刻本,版心照刻堂号,鉴别时需注意。

清刻本(一般了解) 官书局刻本:

官刻本中武英殿本已衰落。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江浙一带因是战祸重灾区,

损失很大,包括文化财产,主要即书籍。明清以来,这里为文化最发达地区,读书人众多,战乱后,需大量书籍。依靠战事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军、淮军地方实力人物,势力大为加强,于是在长江流域创办官书局,所刻之书称“官书局本”、“书局本”、“局刻本”或“局本”。:

清后期,地方官书局刻本数量大,流通广,取代武英殿本,成为官刻的主流和代表,与元代官刻情况略同。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在南京开办金陵书局(光绪时改名为江南书局),是为首家书局,各地纷纷仿效,先后建立十几所,主要集中在南方,有江苏书局(在苏州),淮南书局(在扬州),浙江书局(在杭州),崇文书局(在武昌),江西书局(在南昌),思贤书局(在长沙),广雅书局(在广州)等。

官书局刻书甚多,约有千来种。有名者如金陵、江苏、淮南、浙江、崇文五局合刻《二十四史》,金陵书局刻《四书》、《五经》、《文选》,江苏书局刻《通鉴》、《续通鉴》、《说文段注》,淮南书局刻《十三经注疏》,浙江书局刻《十三经古注》、《二十二子》、《九通》、《玉海》,崇文书局刻《百子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仿胡刻《文选》,思贤书局刻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广雅书局刻《广雅丛书》、《全唐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