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土壤学复习资料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1605ffc8d376eeaeaa3123

如酸性条件可防止马铃薯的疮痂病 , pH<5.5 可控制立枯病菌的繁殖 , 硝化和反硝化细菌都需要合适的酸碱度。 3. 土壤酸碱性调节

由于土壤具有比较强的缓冲能力,改变土壤酸碱反应并非易事。目前采用降低土壤酸度的方法主要有施用石灰性物质如石灰石、生石灰或熟石灰,提高土壤酸度的方法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硫磺、硫化铁、废硫酸、绿矾 (FeSO4)、生理酸性肥料、石膏、硅酸钙等。

第十章 土壤养分

1.土壤养分: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2.大量元素:含量占干物重的0.1%以上。 C、H、O、N、P、K、Ca、Mg、S 9种

3.微量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下。Fe、B、Mn、Cu、Zn、Mo、Cl、Ni 8种

4.交换态钾: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钾,能用醋酸铵、氯化镁等盐溶液提取,并在相当短时间内从交换点上被交换下来。是土壤速效K的主体。

5.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6.养分位:养分的偏摩尔自由能的函数,即用养分的化学位衡量养分对植物的有效度。 7.闭蓄态磷: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8.缓效态养分:不能直接利用,只有经分解转化为速效态才能被植物利用的养分。 9.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

10.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1.土壤养分有哪些类型?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 (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12.土壤中氮磷钾都有哪些形态?如何转化?

土壤中氮素养分主要以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种形式存在,二者的总和称为全氮。其中有机态氮占95~98%,属于迟效性氮。无机态氮素占1~2%,主要以硝酸盐和铵盐的形式存在,分别称为硝态氮和铵态氮,它们属于速效性氮素。磷素养分在土壤中分为有机磷与矿质磷两大类,含量(以P2O5)一般为0.05~0.25%,但大部分属迟效性磷,需转化为可溶性速效磷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钾素含量比氮、磷多,但多存在于岩石矿物之中,速效性钾含量较低。(一)形式:

①无机态氮: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

②有机态氮(主):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

(二)转化: ①有机氮的矿化 ②铵的硝化

③无机态氮的生物固定 ④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土壤钾素的形态: 1 、矿物钾 土壤矿物中的钾一般称为结构钾,占全钾量的92-98%。

钾长石 (KAlSi3O8)含钾7.5~12.5% 微斜长石(CaI ? Na ? KAlSi3O8)含钾7.0-11.5%,白云母(K(AlSi3O8)Al2(OH2F)2)含钾量6.5~9.0%, 2、非交换态钾

又 称缓效钾,是指存在于膨胀性粘土矿物层间的边缘上的一部分钾。占全钾量的2-8%。

3、交换态钾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钾离子。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为40-600mg/kg,占土壤全钾量的1-2%。4、水溶性钾(溶液钾)是指以离子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钾浓度一般为2-5mg/L.

13.铵的固定作用是什么?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 土壤中的行为有何异同? 14.磷的固定机制有哪些?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土壤中可溶性或速效性磷化合物转变为不溶性或缓效性状态,称为土壤的固磷作用。 磷肥的利用多数或利用率仅10-30%,土壤固磷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化学固定作用,Ca、Mg控制,Fe、Al控制

2、吸附作用,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一半交换吸附) 3、闭蓄作用:与氧化还原性关系直接

4、生物固定作用:有机残体的C/p比率大于200-300时,则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初期,能源充足而磷的供应不多,就吸收土壤速效磷,以组成其有机体,固定是暂时的。 (1)化学沉淀机制 (2)表面反应机制

该固磷作用发生在土壤固相的表面。具体可分为: ① 表面交换反应(pH 5.5~6.5)

通过土壤固相表面的OH-和溶液中的磷根交换, ② 表面上次生化学反应在土壤CaCO3晶核的表面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形成一层 CaHPO4的膜状沉淀。③ 阳离子吸附机制(中性土壤)

(3)闭蓄机制 当磷在土壤中固定为粉红磷铁矿后,若土壤局部的pH升高,可粉红磷铁矿的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形的氧化铁薄膜,把原有的磷包被起来,这种机制叫闭蓄机制。Fe(OH)3 PKs = 37~38粉红磷铁矿:PKs = 33~35胶膜有铁铝质的、钙质的。

(4)生物固定 有机质C/P比为200∶1~300∶1,当微生物的C/P比小于土壤有机质时,就可产生生物固定。当土壤中的磷太少时,对磷素、微生物和作物就会发生竞争。特点:① 表聚性;② 暂时无效;③ 把无机磷 → 有机磷。

1、集中施用。把磷肥集中施在种子或根部附近,是一种有效的施用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固定作用,又便于作物根系吸收,一般提高利用率28%~39%。

2、分层施用。通过耙磨施入5~1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苗期吸收;把其余磷肥结合耕翻条施于15~2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中后期吸收利用,也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其中,浅施以速效磷肥为好,深施可用迟效磷肥;施用量,浅层占30%~40%,深层占60%~70%。

3、与氮肥配合施用。凡缺磷的土壤一般也都缺氮,氮、磷配合施用,可使磷肥利用率平均达到23%~28%;另据在小麦上试验,亩施磷10千克,配合等量氮,比单施同样数量的磷增产16.3%,磷肥利用率提高3.91%。根据各地试验结果,氮、磷配合的比例,在土壤肥力较低时为1:1,中等肥力为1:0.5,上等肥力为1:0.25。

4、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据研究,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可使磷肥利用率提高10%~30%;其中,磷矿粉与厩肥混合堆沤30天,可使弱酸溶性磷素增加67.6%。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加入过磷酸钙的比例一般占2%~3%,钙镁磷肥占5%左右,磷矿粉占5%~10%。

5、重点在豆科作物上施用。实践证明,将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直接施在前茬豆科作物上,比施在后茬禾本科作物上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大。

6、叶面喷施。叶面喷施能从根本上防止磷肥被土壤固定,同时也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其方法是:用过磷酸钙1~3千克,加水100千克,浸泡一昼夜后过滤去渣滓,在作物中后期叶面喷洒,一般每隔5~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每亩每次喷洒50~75千克。叶面喷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生产上仍应以土壤施肥为主。 15.钾的固定与释放过程怎样进行?如何提高其有效性?

钾有效的固定:水溶性钾或交换性钾进入粘土矿物晶层而被固定性降低的过程

6.施用铵态氮肥时为什么要强调深施覆土和集中施用?

淹水土壤表层是一层水层,含有较高的溶解氧,其下面是薄薄的氧化层,氧化层下面是还原层,厚度一般为10~20cm,还原性强。

氧化层的氧化还原电位较高,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如果将氮肥(NH4+)表施在氧化层,就会产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随水下渗进入到还原层,由于还原层的还原性较强,在嫌气条件产生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素以N2O、NO、N2从土壤中逸出。因此,在淹水土壤中施用铵态氮应尽可能施入还原层,使铵离子(NH4+)能被带负电的土壤胶体所吸附以防止它的损失。

17. 土壤盐基饱和度与酸碱性有何关系?

答: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它反映土壤保蓄植物所需要的主要阳离子的百分率。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一般为中性、碱性反应;盐基离子中若以Ca2为主,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以Na为主时呈强碱性;盐基饱和度过小则呈强酸性。一般认为盐基饱和度(以 Ca2、Mg2+为主)不低于 70%为理想。 18.氮肥中氮素损失途径主要有哪些?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可采用哪些措施? 1) 损失途径

(1)反硝化脱氮又称反硝化作用,可分为生物反硝化脱氮作用和化学反硝化脱氮作用两种。 (2) NH3的挥发损失:土壤中的铵态氮在碱性条件下容易以NH3形态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 (3)NH4+的晶格固定 (4)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 (5)生物固定作用

2) 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采用的措施

①根据土壤条件 、作物氮素营养特性 、各种氮肥特性 不同氮肥,合理分配和施用。 ②取决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确定氮肥用量, ③氮肥深施能增强土壤对NH4+的吸附作用,可以减少氨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以及反硝化脱氮损失。 ④氮肥与有机肥料,磷、钾肥配合施用,既可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要求,又能培肥土壤,使之供肥平稳

第九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什么是土壤退化?如何进行分类?

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是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采用的土壤退化分类体系

197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壤退化》一书中,将土壤遏化分为十大类:即侵蚀、盐碱、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放射性、重金属、肥料和洗涤剂。此外,后来又补充了旱涝障碍、土壤养分亏缺和耕地非农业占用三类。

(二)中国对土壤退化的分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借鉴了国外的分类,结合中国的实际,采用了二级分类。一级将中国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等六大类,在这6级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二级分类。

2.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

3..土壤质量的概念是什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哪些?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的能力。 土壤系统组分、结构及功能过程;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土壤质量随时间、空间及状态等的变化 4.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及其特点?

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多变量指标方法、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

土壤学计算题

1.已知某田间持水量为26%,土壤容重为1.5,当土壤含水量为16%,如灌一亩地使0.5m深的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问灌多少水?

解:(26-16)%×1.5×667×0.5=50(m3/亩)

2.容重为1.2g/cm3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0%,田间持水量为30%,降雨10mm,全部入渗,可使多深土层达到田间持水量?

解:10%×1.2=12% 30%×1.2=36% 土层厚度=10/(36%-12%)=41.7mm

3.一容重为1g/ cm3的土壤,初始含水12%,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cm厚的土层含水达到80%,需灌水多少? 解:12%×1=12% 30%×80%=24% 24%-12%=12% 12%×0.3×667=24 m3

4.某红壤的pH值5.0,耕层土重2250000kg/hm2,含水量位20%,阳离子交换量10cmol/kg,BSP60%,计算pH=7时,中和活性酸和潜性酸的石灰用量。

解:2250000×20%×(10-5-10-7)=4.455molH+/hm2 4.455×56÷2=124.74g/hm2

2250000×10×1%×40%=90000mol H+/hm2 90000×56÷2=2520000g

5.一种石灰性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为15 cmol(+)/kg,其中Ca2+占80%,Mg2+占15%,K+占5%,则每亩(耕层土重15万kg/亩)土壤耕层中Ca2+,Mg2+,K+的含量为多少? 解:150000×15×1%=22500mol 22500×80%÷2×40=360000g 22500×15%÷2×24=40500g 22500×5%×39=43875g

6.土壤容重为1.36t/立方米,则一亩(667平方米)地耕作层,厚0.165m的土壤重量是多少?该土壤耕层中,现有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到25%,则每亩灌水定额为多少? 解:667×0.165=110.055t 110.055÷1.36×(25-5)%=16.185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