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5edef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06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3.班主任的角色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4.如何理解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参考答案要点:班主任作为教育因素,对班集体和学生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自身修养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念、人品、学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二是通过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使学生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发展性的专业工作,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同时班主任的自我发展意识也是影响其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有事业心的班主任,应该认真学习教育管理理论。潜心研究班级管理工作、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班级管理策略;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素质树立榜样,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五、论述题

1.试分析班级组织的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班级组织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它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性化功能。(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是指: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指导社会行为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是指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2.班主任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参考答案要点: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通过动态的角色定位,使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占有满意的位置,形成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新结构,是班集体建设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第十章 学生评价

一、教育术语解释

1.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从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3.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5.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6.测验:就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7.品德评价:测评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

8.整体印象评价法: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定的方法。

9.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0.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教育术语解释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观察法: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人剖析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的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毛入学率: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2.生师比: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既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又是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过大的生师比表明师资和经费不足,较小的生师比往往表明国家对教育的投人较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3.学会生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一篇报告,它力图解决战后教育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问题,力图解决当代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它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强调早期教育(以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确定终身教育的地位(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它要求教育担负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4.学会关心: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报告的主题。“学会关心”力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试图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及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环境,同时努力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生活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5.国家主义教育: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主义教育同时还存在深刻的历史局限和尖锐的现实冲突。从哲学上看,它存在着线性思维和思维空间的狭窄性特点;从价值取向和对象上看,它强调本位主义的相对性和地区性,强调局部利益,割裂当前与长远、个体与整体的联系;在教育上鼓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整齐划一,用一个模式教育学生,扼杀学术和学生、教师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终身教育: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终身教育观念能够使近代教育发生本质的变化,即将人生一个阶段的教育改变为终身教育,将制度化教育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7.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全民教育的基本含义是:(1)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2)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