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4中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923fc60029bd64783e2ca1

2014中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题

一、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你的理解(2分)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7.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8.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1

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9.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

10.(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或站的高才看的远)

12.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

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 13.“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

14.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8、“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19、请从“钟”字人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钟是聚集的意思本自然集神奇秀丽于泰山。

二、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加线的词:A、家书抵万金。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

2

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 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

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

答: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 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13、古人论诗“凡景语,皆情语”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作简要赏析。 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语: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3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 4 .“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四、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秽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 的遁世思想。

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人 和 。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人 的志愿。

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 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

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答: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7.陶渊明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9、“衣沾不足夕,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意思?

10、答: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