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表格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表格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99639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c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1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1) 教学内容:P56页的例1及“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例1。 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路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速度(一定) 时间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完成第57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路程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 速度(一定), 时间总价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 =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y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x = 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3题。 教 学 反 思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2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2) 教学内容:P58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第4、5题。 教学目标: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直尺、铅笔、橡皮。 课时安排:5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P58页例2的方格图。 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 (2)出示例1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① 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 ② 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的图像。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这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