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表格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表格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99639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c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 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数字在2和3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这点表示的千米数就是汽车2.5小时行驶的路程。 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 问题二: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结:我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线的方法找准点,读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第4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3. 练习十第5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题中表示的是哪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学生独立绘制表格,并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也可以通过图像来判断。根据图像判断数量时可以作对应点的垂线,以减少误差,让估计更准确。 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教 学 反 思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3课时: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P61~62页的例3及“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1.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1)初步感知反比例。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3. 提问:从“用60元购买笔记本”这句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60元是这批笔记本的总价,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发生变化,但是笔记本的总价是固定的,始终是60元。 (2)探究反比例关系。 提问:观察这张表格中的两个数量,它们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①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③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揭示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总结:购买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2.反比例意义的应用。 出示P61页“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 =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完成之后随机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乘积是否一定,两者缺一不可。 2.完成P6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之后集体交流。 3.了解P62页的“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观察表格,说一说x和y的乘积总是多少,并用“x×y=60”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图像。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成反比例的两种量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两种量要相关联;二、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2题。 教 学 反 思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4课时:正、反比例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3-8题和第65页的“动手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基础练习 1.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1)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2)当高一定时,( )与( )成比例; (3)当侧面积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1)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2)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3)当( )一定时,( )与( )成比例。 3.a×b=c(a、b、c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1)当a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2)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3)当( )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之后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