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b1479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d6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报告

江西省余江一中课题组 执笔人:汪建辉 周波松

[摘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质,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

育和素质教学精髓的思想和活动 ,正日益受到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关注。我校几年来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旨在结合网络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本篇报告主要陈述了课题的提出、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 学习主体 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看重分数,甚至把分数看作教学成败的标准,为了赢得分数,许多教师选择了形式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并且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我们的教育逐渐走向教条化、标准化和模式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为各界人士所认识到。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的那样:“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与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如何突破简单单一的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颖、有效、灵活的新型课堂模式,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任务。

当前,全面深入地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实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质,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精髓的思想和活动 ,正日益受到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关注。自主学习将是21世纪社会、学校、个人最为重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存发展方式。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学习的社会,那么适应这种时代和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有开放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构想提供了可能。在多媒体网络条件下,学校信息环境得到改善,师生拥有了丰富的信息库。有了网络,学校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优化学习过程,优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有了网络学生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地由被动地位向自主地位转化。在网络环境下,他们会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加工处理信息、自主利用信息,尽最大可能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了网络环境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一问题就是构建网络环

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我校是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子课题实验学校,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条件,因此就确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的课题。力求通过实验研究来摸索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二、 理论基础: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追求卓越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素质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即: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注重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要强调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应启发内化转化;教学环境要和谐愉悦共鸣。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强调教育中要有“人”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学生只有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

主体性教育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受益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主导主体作用下,通过教学活动,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日益增强,其主体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获得了锻炼、培育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合作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三、实验假设

在网络环境下采用自主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实验变量

(一)自变量

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环境,构建新型课堂自主教学模式,以及网络与学科教学的合理整合。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总体模式 反 学生A 交流 获 取 提 供 网 络 信 息 调 控 获 提 取 供 学生B 教学调控

模式图说明:

(1)网络: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传播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和内涵的信息,有利于创设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种要素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处理和运用。

(2)教学调控:破除“课堂为中心”,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打破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环节的界限,能运用计算机媒体进行远程学习和相互协作学习,使教学灵活化。而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调控,帮助学生学习,也即教师起到辅助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教 师 馈 (3)信息调控:破除“课本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课本”为中心信息的课堂,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传播的网络系统信息,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带来了无限生机。但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全适合学生所需,合理输出的信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最大效果。因而,教师要做好把关的工作,辅助学生地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运用。

(4)反馈调控: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有效地发现、收集、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同时,注意畅通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调节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准确。

(5)交流:学生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交换彼此的看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因变量

1、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意识(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和自主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自主意识 自觉性 主动性 积极性 自主性(一级指标 )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图:学生自主性分层指标图 2、教学效果

(三)控制变量: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刺激因子,均属控

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自主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