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d63d80b7360b4c2e3f64c6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上期回到树人接手教二年级,这应该是第四次教二年级了,很明显的感觉是这个班孩子识字能力比以前几个班强多了,如果再把大量教学时间花在识字教学上显然是一种浪费。如何抓住“语言训练”这条语文的根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是我教这个二年级想得最多的问题,后来参加了我校廖娟主任领衔的课题《如何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研究,在廖主任的指导和课题组老师的启发下,尝试着寻找每课教学的语言训练点,告别了伴随我多年的分析讲解式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语言训练,一学期多的研究与实践,我的课堂在改变,学生在进步。下面是我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两个例子。

15.《画风》语言训练

【教材简析】

《画风》一文中写到三个小朋友想到了画“飘扬的红旗”、“被风吹弯的小树”、“被风吹斜的雨丝”和“转动的风车”来表示风的存在。课文中对话较多,语句比较简单、朴实,但十分准确。如“一根旗杆”“ 几棵弯弯的小树”“ 几片乌云” “几条斜斜的雨丝”等,教学中可抓住这些语言,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量词的训练、学写人物对话训练和语言转换训练。

【训练点一】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赵小艺、宋涛、陈丹是怎么画出风来的? 2.学生回答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赵小艺在房子前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3.根据所填内容,把量词“片、条、根、棵”送回家 一( )旗杆 一( )小树 一( )乌云 一( )雨丝 4.读读填填

一( )桥 一( )房子 一( )森林 一( )硬币 一( )春雷 ( ) ( ) ( ) ( ) 一 雨 一台 一枝 一块

( ) ( ) ( ) ( )

【训练点二】学写人物对话 【教学过程】

1.勾画出文中赵小艺、宋涛、陈丹说的话,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2.观察这些句子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提示语在前,说后面用“:”,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后引号打在句号外面。)

3.教师示范书写冒号、前后引号,并提醒注意标点的位置,学生练习写三遍。 4.完成课后读读写写,再仿写一句。

【训练点三】转换语言,重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叙述语言,为学生提供诗句的格式来进行语言实践,即:风来了,风把(),风藏在()。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式,学生把课文写到的四种画风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运用,一首小诗便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风来了

风把(红旗吹起来了) 风藏在(飘扬的红旗里) 风来了

风把(小树的腰吹弯了) 风藏在(路边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得呼呼直转) 风藏在(小朋友的风车上)

——节选自余姚市低塘小学 陈春波《调制语言训练的“鸡尾酒”》 评析: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给学生留下语言。教师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情况,更是内化了课文语言,实现了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的转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16.《充气雨衣》语言训练

【教材简析】

《充气雨衣》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文中生字较多,文章篇幅较长,文中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了“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上小演员五颜六色的裙子,正是这徐徐张开的裙子给了小林极大的启示,小林经过不断的思考实践改进,最后发明了充气雨衣。教学本课,可抓住比喻句、问句对学生进行句的训练,通过复述课文,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点一】感知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六一”联欢会上,小林看到了什么?给了小林什么启示?

“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上,女同学表演舞蹈。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

2.朗读这个句子,去掉“就像一把把花伞”可不可以,为什么? 感知比喻句的作用:能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这样的句子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答后,出示下列句子,说说每个句子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日月潭》)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葡萄沟》) ◆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难忘的泼水节》)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北京亮起来了》) 4.你能仿照这样的说法说几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训练点二】区分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学反问句。 【教学过程】

1.小林在发明雨衣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刚才我们读到了三个带问号的句子,请大家再来读读。 ①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②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③用能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3.比较一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给第三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用能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就能叠起来了。) 4.仿照第三个句子写一句话。

【训练点三】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1.小林发明充气雨衣没什么深奥的地方,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觉得司空见惯了,没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没动手去改进它,小林却不一样,他发现问题后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

2.小林用心思考,勇于实践,最后发明了充气雨衣。小林看到什么?想了些什么?做了什么?

3.抓住“看”“想”“做”三方面,把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在四人小组上讲给同学听。

4..抽一名小组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讲完同学评价,教师点拨,然后再请一

名学生讲述。

(张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