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监测技术规程2010.9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标准地监测技术规程2010.9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0e763013c1ec5da51e27041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被资源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植被资源动态监测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仅适用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植被资源动态监测。 2 固定标准地布设 2.1 布设原则

2.1.1 反映保护区全貌。所布设的固定标准地要能够覆盖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并能充分体现保护区全部植物物种所处群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由此获得的监测数据要能反映出保护区植被资源的总体现状。

2.1.2 突出重点。针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分布特点及特定的保护对象,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及主要监测物种,以便准确监测重点保护对象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2.1.3 固定标准地的布设应考虑交通、通信等工作条件,保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观测。

2.1.4 固定标准地稳定性要好,能确保长期开展工作。 2.2 标准地数量及布设方法 2.2.1 固定标准地

⑴样地数:优势种(建群种)每一类型按其分布区域、面积

1

及生境梯度等特征,选择设置固定标准地1—6块(每一类型设对照样地1块)。

⑵形状和面积:固定标准地形状采用正方形,即28.28×28.28m,面积为0.08hm。

⑶用GPS现地测出固定标准地及对照样地的地理坐标,定位后,在样地西南角埋设永久性标志—水泥桩,并标注地理位置坐标。

⑷固定标准地编号:监测小区名称字母+标准地序号。例如,黄岭保护站:HL01;花儿园保护站:HEY01。 2.2.1 调查样方(重复)

⑴每个固定标准地内从西南角沿样地对角线等距离布设3个调查样方(重复)。

②样方四周要埋设永久性标桩,位置坐标以样方西南角标桩坐标为准。

③样方规格:灌木群落5m×5m,草本群落1m×1m。 ④样方编号:监测小区名称字母+固定标准地序号+调查样方序号。例如,黄岭保护站:HL0101;花儿园保护站:HEY0101。 3 监测内容及方法 3.1 监测内容 3.1.1 常规监测指标

⑴地类: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8个地类。现地

2

2

调查时应记载至下一级,例如,灌木林地应载明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还是其他灌木林地。

⑵起源:分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三类。其中:天然林是指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林地,分纯天然和萌生两个类型;人工林是指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林地;飞播林是指由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地。

现地调查时,应分类进行详细记载。如:天然/纯天然。 ⑶冠幅:分别从东西和南北两个角度进行量测,取平均值。 ⑷高度:植物高度说明植物的生长情况及竞争和适应能力。对每种植物高度的测定,应分营养苗及生殖苗分别测定,注意测量的自然高度。

⑸平均高度:主要观测记载同种不同植株个体的生长高度,取平均值。

⑹密度:密度是与多度意义相近的一个指标。它是指单位面积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调查时即数每一调查样方内所测植物的株(或丛)数,单位:株(或丛)/m。

⑺盖度:盖度指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枝叶)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地表面积的百分比。盖度可分种盖度(又叫分盖度)、层盖度及总盖度(群落盖度) 。要求测定每种植物的种盖度(保留4位小数)。

⑻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主要监测大沙鼠和白刺毛虫的发生动态。

3

2

3.1.2 物候期调查

主要调查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随气候条件按时间有规律的变化而表现出的按一定顺序的发育期。可分萌发期、营养期、花蕾期、开花期、结实期和枯萎期等几个阶段。 3.1.3 其他因子调查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地下水位埋深、土壤类型、风蚀沙化、气象因子、野生动物数量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因子。 3.2 标准地调查方法 3.2.1 每株(或丛)定位调查

灌木群落采取每株(或丛)定位调查法:即在每个固定标准地内从西南角沿样地对角线等距离布设3个固定调查样方(重复),初次调查时,首先要现地统计出每一个调查样方中出现的所有植物的株(或丛)数,按不同种类编号定位到《固定样方内主要监测物种分布示意图》(表-2)中,然后再分别进行各项监测指标的调查测定,并将调查数据记载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调查记载表》(表-1)中。 3.2.2 小样方调查

对于植株低矮、分布稠密的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采用小样方进行调查。具体方法为:在固定样方内四角各设一块1m×1m小样方,设置好小样方后,记录样方内所出现的全部植物名称,对每种植物进行各项监测指标的调查测定,并将调查数据记载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调查记载表》(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