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10eb67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a

⑤顷之未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⑵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⑷常痛于骨髓 ⑸燕王拜送于庭

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⑼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⑽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⑾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七)、固定句式积累 (1)将奈何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

(“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第9页/共20页

(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第10页/共20页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三)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8.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9.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0.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第11页/共20页

11.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2.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3.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四)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4.樊龄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6.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8.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9.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12.(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

第12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