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及附属监测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区间及附属监测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123801276eeaeaad0f3309a

表2. 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K25+421.5~K25+738.0)、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K25+926.0~K26+508.9) 盾构施工监测项目 序号 量测项目 量测仪器 测点布置 类别 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 1 洞内及洞外观察 每开挖一环一个断面 2 地表沉降 全站仪/水准仪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必测项目 隆沉 3 管片衬砌变形监测 断面收敛 全站仪/水准仪 详见“5监测点布置图” 收敛计 表3. 各车站结构出入口及风亭基坑监测项目 序号 1 2 3 4 监测项目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桩顶沉降 内支撑轴力 限值 0.3%H 0.4%H且不大于50mm 0.1%H 设计轴力值 报警值 0.24%H 0.32%H或40mm中的最小值 70%设计轴力值 说明:1、车站包括云谷路站、南宁路站、贵阳路站; 2、涉及车站所有出入口及风亭。如云谷路站共有:1号出入口、2号出入口、8号出入口、9号出入口、1号风亭、2号风亭。

3.2 监测精度

1、水准测量每站每站高程中误差M0??0.5mm,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水准闭合路线,闭合差fW??0.3N(N为测站数),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1、平面位移监测精度??1mm,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纵向位移、隧底隆起测试精度为0. 5~1 mm ,围岩内部位移测试精度为0. 1 mm,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精度为1 mm/s,依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规程》TB10121-2007;

4、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mm,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_50497-2009;

5、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_50497-2009;

6、压力盒测试精度≤0.5%F.S.,应变计测试精度士0. 1 %F. S.,钢筋计拉伸0. 5% F. S.,压缩1.0%F.S.,依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规程》TB10121-2007; 7、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_50497-2009。

4、 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4.1 监测点布置原则

监测点布置应根据具体施工阶段(如道路封闭、地下管线迁移、结构施工等)条件布置,遇到障碍物或受到施工现场限制等情况需做出适当调整,并及时对监测点布置图进行更新,与实际监测情况保持一致。

1、监测点布置必须以设计文件为依据,参考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 2、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位置,并保证满足监测要求;

3、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于围护体、支撑体系中中相对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目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在周围环境复杂的区域,如邻近有建筑和地下管线区域,应加密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测;对水文地质条件和基坑断面发生变化位置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4、监测点设置不应妨碍施工的正常工作,并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5、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察;

6、在满足监测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域布置监测点,避免监测点的破坏。

9

4.2洞内及洞外观察

隧道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一、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区间(K24+858.0~K24+954.6)暗挖段 1、洞内及洞外观察内容:

(1)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描述,包含开挖面地质描述和掌子面预测探孔的地质描述;

(2) 地下水类型、渗漏水状况、涌水量大小、位置、水质气味和颜色等; (3)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有无剥落现象;

(4)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察、裂缝状况及渗漏水状况的描述,同时记录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剥离;

(5)与施工段相应的地表和建(构)筑物状况。 2、观察频率:

对开挖后尚未支护的围岩土层及掌子面探孔应随时进行观察并作记录,对开挖后已支护段的支护状态以及施工段相应地表和建(构)筑物,每施工循环观察和记录1次。

二、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K25+421.5~K25+738.0)、南宁路站~贵阳路站区间(K25+926.0~K26+508.9) 盾构施工段

1、洞内及洞外观察内容: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 行 洞 内 和洞外的观察。洞内观察主要是对已安装的管片衬砌的工作状态(包括:管片变形、开裂、错台、拼装缝、掉块以及漏水状况等)、盾构机和出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洞外观察主要是地表开裂、地表隆沉、建(构)筑物开裂、倾斜、隆沉等状况的观察和记录。

2、观察频率:

洞内观察和洞外观察应根据隧道内和 周 边 建 (构)筑物环境情况确定其观测频率,但每天观测应不少于一次。

三、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4.3 地面沉降变形监测 4.3.1 测点布置要求

地面沉降监测是地下工程监测中最重要的监测项目之一。地下工程开挖后,地层原始应力状况发生变化,周围土体力学形态的变化造成地表、构筑物沉降。测点布置要求:

(1) 地表沉降测点沿线路方向的布设,通常应沿左右线区间隧道的中线和沿车站中线各布设一行监测点;对于多导洞施工的车站,应在每一导洞中线和整体结构中线的正上方地表各布设一行监测点。监测点的纵向间距可按地表和地中的实际状况在5~30m之间选择。

横向监测断面可按照地表和地中的实际状况确定,车站在2~3个断面、区间在3-5个断面之间选择。每个横向监测断面布置7-11个测点,但其最外点应位于结构外沿不小于1倍埋深处;在特殊地质地段和周围存在重要建(构)筑物时,监测断面间距应加密。横断面上各测点应依据近密远疏的原则布设。

(2) 在工法变化的部位、车站与区间结合部位、车站与风道结合部位以及马头门处等部位均应设置沉降测点,测点数按工程结构、地层状况和周边环境确定。

(3) 在盾构始发的100m初始掘进段内,监测布点宜适当加密,并宜布置一定数量的横向监测断面。 4.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可采用标准方法和浅层设点的方法。

对于下列各类地段应采用标准方法进行地表沉降观测点埋设,即所设测点应穿透道路表面结构层,将其埋设在较坚实的地层中(通常深度不小于lm),同时应设置保护套管及盖板。

(1) 由设计确定的重要施工地段。

(2) 由地表预先探测到地中存在空洞的施工地段。 (3) 施工中地表发生塌陷并经修补过的地段。

(4) 地面交通和环境条件允许采用标准方法设点的道路地段。

在城市交通特别繁忙并且不允许进行钻孔的地段,经设计同意后,其地表设置的一般沉降测点可采用道路浅层设点的方法。

特别指出,在云谷路站~南宁路站区间(K25+421.5~K25+738.0)区间内,区间现状覆土较浅,盾构掘进前需将两端车站基坑开挖的土方堆压至盾构上方,回填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