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1997d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6

态,细心刻画,善于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人,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如《项脊轩志》。 -------------------------------------------------------------------------------

第七节、王世贞与后七子

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再次提倡复古,主要以盛唐诗尤其是杜诗作为典范,因而在七律一体上用力甚多。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同时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在语词、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同时王世贞也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晚年时王世贞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将主格调者分为两种:①“先有他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②在确立自我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后七子的有些论点也是针对当时以王慎中、唐顺之代表的唐宋派文人而提出的,批评其“惮于修辞,理胜相掩”,表达了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 弊病:与前七子类似,后七子也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难脱蹈袭的窠臼。 创作:

⑴李攀龙的古乐府以及古体诗大多有明显的临摹痕迹,而他的七律七绝被人称作“高华矜贵,脱弃凡庸”,但拘于模拟,存在雷同的弊病,七律一体用词重复。

李攀龙论文,严守复古藩篱。王世贞称他“无一语作汉以后语,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追求文辞的古雅是李攀龙文章的特色。

⑵王世贞作品数量极多,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他人。在他的作品中仍可见拟古的习气,如意象格调的重复,但与李攀龙等人相比,他的一些拟古之作显得更加锻炼精纯、气势雄厚,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王世贞的绝句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

王世贞的理论主张较李攀龙圆通,他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的主张,更具包容性,并致力于调和格调与才情、意与法等对立的概念。在古文创作上,王世贞以“博综典籍,谙习掌故”自具特色。

“一师心匠”说:王世贞认为李梦阳的“尺寸古法”过于局促,因此提出了“一师心匠”的理论主张。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师古方法,即大量阅读古人,主要是先秦两汉人的作品,求其融会贯通,渐渍于心,在写作时则不必存有模拟某家某作之意,而“一师心匠”,信笔写去,写出自己的“意”与“境”。这样的文章,意境是自己的,格调却很高古,暗与古人

相合。王世贞这一观点与何景明所说“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大致相同,但具体化了。此所谓“一师心匠”是建立在师古论基础上的,是师古论比较灵活的一种表现,它与反对复古论者所提倡的“独抒性灵”、“师心自任”有相当大的区别。

第三章、明代后期的散文

第一节、徐渭和李贽

一、徐渭

徐渭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 诗歌成就:

徐渭对前后七子的模拟蹈袭之风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其为自我。这个倾向为稍后主张抒发性灵的公安派所继承,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徐渭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为出色。此外许多尺牍也很有特色,泼辣机智,幽默多趣,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及诗歌。

二、李贽

思想主张:抨击伪道学,以“异端”自居。他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还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意见,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文学观念: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他提出“童心说”,将一切“出于童心”的文章都视作“天下之至文”,认为文章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要保持“童心”,去假存真,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对公安派“性灵说”有启示作用。 创作: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显得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以议论性散文为主,虽讲道理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其关键就在于议论中常伴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对当时伪道学家这群类型形象的刻画颇有特色。他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

-------------------------------------------------------------------------------

第二节、公安派与竟陵派

一、公安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反对的是以剿袭为复古的流弊。公安派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思想渊源来自李贽“童心说”。袁宏道作诗在风格上近于白居易、苏轼。

形成原因:①文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

②有着深刻的思想发展的背景;

③在文学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主张,体现为“代有升降,文有古今”的文学发展

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本体论。

主要理论:

⑴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强调“变”是公安派批评复古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①“变”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公安派否定复古思潮所宣扬的“文以代降”的观点,而主张“代有升降,文有古今”,认为“变”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条件,也是文学创作自身的必然要求,常变常新是文学发展的根本规律。

②扣准“时”与“变”的关系,主张“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强调文学之变与时代之变、人物事态之变、语言文字之变的密切联系,进而论证了“变”不仅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代诗文创作自有一代之法。

⑵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论

①主张“师心”以对抗拟古。公安派认为复古派所标举的文章之“法”正是扼杀文学创作的桎梏与枷锁,他们相信在文学创作上无任何格套可言,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师心者为优,模拟法古者为劣。因此袁宏道主张打破一切格套,不受任何成法的束缚,自由地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风格,提倡独创精神。

②强调“任真”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公安派认为,只有师真心之所得,发真心之所感才是真诗文。具体来看,“真”包括三方面:保持真而不伪的情怀,具有真知灼见和抒发真情实感。

⑶以趣论文的艺术审美思想

公安派提倡的“趣”是一种审美感受,一种艺术审美效果,主要包括:

①不刻意、不做作、任心任性的性灵之趣、自然之趣,反抗“理”对作家思想、性灵的束缚。

②在“趣”的基础上提出了“淡”的概念,是说诗文创作不依傍前人,应该是独抒性灵的产物,是自然之“趣”的表现,是文学创作的“真性灵”,也是事物的本色美、自然美。只有不雕琢修饰、堆砌辞藻,不刻意做作、故作高深,才能走向趣和淡的境界。

局限性:公安派过分强调“真”和“趣”,容易忽视文学继承性与创作严肃性,导致逃避现实与追求庸俗情趣的倾向,在文坛形成了俚俗的风气。他们以性灵取代法度、格调,在打破诗坛模拟风气同时也破坏了诗的文体规范。 ①过于推崇性灵,以致鄙俗;

②语言不讲究雕琢,太浅薄,无诗意,无回味; ③过于强调个人,忽略民间疾苦,不关注民生、社会。

二、竟陵派

为了革除七子派的因袭之弊和公安派“浅近俚俗”的弊病,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 理论主张:

对公安派的继承: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诗的重心,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但 竟陵派主张的是抒写人的独特情感而不是简单随意的宣泄。 对公安派的发展:

①关于复古:公安派批评模拟抄袭的做法,虽不反对文学复古,但主要着眼于作家 自己的创造。而竟陵派则看重向古人学习,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的做法有很大的 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关于浅俗:针对公安派所导致的鄙俗之弊,竟陵派提倡“深幽孤峭”,形成幽深 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并展开了“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

弊端:“另立深幽孤峭之宗”,把超世绝俗的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诗歌的意趣与格调带入了自我情感的狭隘世界,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直面人生与袒露自我的勇气,是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

第三节、晚明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