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1997d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6

二、诸葛亮

⑴历史上的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道德的表率,但一开始地位不高,慢慢地获得刘备信任。 ⑵小说对诸葛亮的描写:

①突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关键作用;

②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能,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③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塑造道德完人形象,比如为了刘备的意愿尽力扶持阿斗,又如他本人无缺点,人品高尚。过于美化了诸葛亮。

三、曹操

⑴历史上的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⑵小说中的曹操:

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②性格反差大(时而豪爽时而狭隘多疑)、复杂多变、正反交织。 ③前雄后奸、前智后愚;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伪狡诈、嫉贤妒能。 ④目光远大、胆识过人;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纪律严明、豪爽多智。

-------------------------------------------------------------------------------

第四节、《三国演义》艺术论

⑴虚实结合:

《三国志演义》对小说和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

历史与演义的结合、文学与历史的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⑵叙事才能:

《三国志演义》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作者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结构宏伟、严整,脉络分明,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摇曳多姿。 ⑶典型的人物塑造:

①浓墨重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②先概括,后点染。人物性格出场定型,后反复渲染;

③对比烘托法(如诸葛亮VS周瑜、刘备VS曹操);

④情景法,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⑤但小说塑造的特征化性格的人物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给人以失真之感。 ⑷战争描写:

①斗智为主,智勇结合,如赤壁之战; ②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③富有个性的战争描写。

⑸语言特征:《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史料,雅俗共赏,形成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语体风格。

第五章、《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素材来源与题材特征

(一)素材来源与题材特征

《水浒传》是民间艺人对历史上的宋江故事加以捏合、想象后经文人加工整理而成的。 素材来源:

①“梁山泺纪事本末”:南宋末年,标志着水浒故事有了初具长篇规模的叙事架构,以聚义为中心,将梁山好汉组织到一个完整的叙事架构中,核心时间有:杨志卖刀、晁盖等劫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表明宋江等人的故事在宋代已经形成广泛影响。

②元代:水浒英雄增加了七十二地煞,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单八人。 题材特征:是一部以“讲史”为框架、汇集“小说”话本而创作的作品,题材多元。 ①绿林化:是水浒故事的胎记;

②豪侠化:是占主导地位的特征,鲁智深、武松等故事体现了对生命力的崇拜和 行侠仗义的豪情;

③政治化:强调“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全篇充斥着怀才不遇的情节,批判 社会体制。

----------------------------------------------------------------------------------------------------------------------

第二节、《水浒传》思想论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无数的农民起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无数的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揭示社会矛盾,并从人道主义立场对被压迫者表示深切的同情,《水浒传》把那些要和大宋皇帝作对头的草寇作为英雄来歌颂,以他们的劫富济贫、除暴安民作为一面正义的旗帜相号召。

最能体现作者主旨的是宋江的形象,他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的同时,作品也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 主题论:

过去的说法:强盗说、忠奸说、起义说、投降说、市民说。这几种观点都有合理性,反映了小说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①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不论参加者的成份多么复杂,都应该属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范围。

②《水浒传》长期在城市流传,市民群众和艺人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创作者,他们并不熟悉农民生活,他们是用市民的眼光来观察这场起义的,因此,《水浒传》在他们的加工下,实际上已变成一部被市民观点改造过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忠义的内涵本就十分复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③施耐庵作为封建文人,并不理解这场起义的性质,更不赞同这场起义,只是从善与恶、忠与奸、义与不义的立场来看待这场起义,把它写成了一部宣传忠义思想的小说。 ------------------------------------------------------------------------------

第三节、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⑴统治群团的群丑形象

作者以批判讽刺的笔调描绘了昏君宋徽宗、佞臣高俅、童贯等,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乱自上作”的社会危机。 ⑵“逼上梁山”的英雄群体

第一类、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

第二类、逼上梁山者,如宋江、林冲、杨志、武松 第三类、拖上梁山者,如秦明、呼延灼、卢俊义、关胜 逼上梁山的双重意义:封建社会官逼民反,起义队伍的逐步壮大

⑶《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类、女英雄,如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

第二类、被男人蹂躏的弱女子形象,金翠莲、林冲的娘子 第三类、被作者称为“淫妇”的市井女性形象 ⑷宋江形象的分析

①宋江的出身与宋江的性格 ②宋江对梁山起义的贡献及毁灭 ③如何看待宋江的“招安”问题

④从宋江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形象描写的特征。

-------------------------------------------------------------------------------

第四节、《水浒传》艺术论

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①作品主人公发生变化 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③人物性格不但是发展的,而且具有比较复杂的内涵 ④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二、成功的人物塑造

①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比如李逵的莽撞和真率,鲁智深的粗豪和机智等,在“同与不同”之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具体手法上就常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在比照中凸显个性特点。

②展现人物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的发展和变化,最明显的是林冲,忍无可忍后,从软弱到刚烈。不过从整体来看,《水浒》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多数并未贯穿始终,特别在大聚义后,人物大多失去原有的个性色彩。但这种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层次性还是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从注重特征化走向个性化的转变。

③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作者一方面将英雄理想化,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武松徒手打虎,但又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在用浓墨重彩描绘夸张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安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