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1e5afc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f

附件2: 课题编号 是否立项 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课 题 类 别: 学科类 学 科: 小学数学 主 持 人 姓 名: 主 持 人 单 位: 市、 县 (区): 填 表 日 期: 2016.4 1 / 8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及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学科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有效实践的工具性学科,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和必须。

素质教育的呼声虽然不断,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中考的竞争压力,我们的老师们不得不倾向于更为扎实的应试教育,于是学生本应该拥有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被题海战术取代了,本该属于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魅力的时间被老师津津乐道的讲解剥夺了。超量的试题剥夺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索的机会,淹没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激情,只会死板地应对考试,不会自己学习,也不爱自己研究学习的现象极为普遍,高分低能,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应付学习的学生多之又多。

加之现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基于对这些背景状况的思考,我选择了这个课题作为研究方向。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把学生个体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热爱预习,学会学习,为他们后继学习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习惯基础。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先学后教”的预习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预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保障,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此项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辐射带动周围同仁,促进数学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改进。

(二)研究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查阅、批注、勾划、圈点、概括提取信息、赏析品味语言、写书评等多种方式,对文本有初步的学习感知,并通过提出质疑,标记疑问,

2 / 8

多向查阅资料,试着解决问题的预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预习,乐于预习,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学习品质。

2.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行为,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通过课题研究,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的基本要求,落实素质教育“轻负优质”的核心理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的意义和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和成长的主要要素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需要具有主体性。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范树成在其《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及其改革的特点》一文中指出,美国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历程中,同样强调学生本位的理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能动性。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反对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限定和整齐划一的要求及指导,他们跟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个别差异性。

(二)国内相关研究

早在教育家叶圣陶时就强调“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关于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很多同仁都有涉猎,余文森教授在其《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一书第三章中例举了洋思、东庐、杜郎口三个有效教学的典型个案。这三个教学案例在中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代表性。三个案例的共性特点就是突出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培养。洋思先学后教模式强调鼓励学生进行三级预习。大预习---要求学生寒暑假预习下学期教学内容;中预习----要求学生在双休日预习下周教学内容;小预习---要求学生晚间预习次日教学内容。洋思尤其重视当堂预习---自学,对课下预习的要求不是特别具体明朗,重在培养长效的预习意识。东庐采用课前预习导学的方式,通过教师的预习要求和方法安排,配合一定的思考练习,促使学生感知教材,发现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标记疑难问题,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杜郎口的预习—展示—

3 / 8

反馈教学模块模式都是在正式的课时中实施和完成的,该模式尤其强调预习环节,它是展示和反馈环节的基础。三者的着力点有所不同,但教育宗旨都是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陈丽娟,在其论文《让预习先行》中这样阐述:“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而发现全在预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学习,自读自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学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徐云老师在其论文《打造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强调这样一个观念:“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的根本就是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两位一线教师用教学实践告知我们,培养学生预习现行的意识习惯和方法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重塑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侧重实践性研究,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理论,自成一方(一校)特色。国外则侧重于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理论性、学术性极强,实践性不足。且国外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反对整齐划一的统一要求和指导。国内外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课堂教学这一时间段内,对于课余时间段的培养策略的研究涉猎相对比较欠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想要在这些基础上,就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策略方面做些积极的探索,旨在以多种形式的任务驱动法,帮助和引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段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工作;以多向评价法,调动和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热情;以及时反馈法,促进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先学后教”的预习方式,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2.以多样种形式的任务驱动法,帮助和引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段做好数学课前预习工作;以多向评价法,调动和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热情;以及时反馈法,促进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3.探索培养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