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6a359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3

《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目前相当一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由外而内的方式产生的,亦即:并不是教师出于真实的内在的迫切的教学需要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智慧。有的 “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有的 “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有的“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多大的探讨价值,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基于此,我校提出关于小学数学合作性学习策略为内容的课题研究。是因为:

1、《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为主,自我封闭,恶性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影响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人们都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我们提出《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现在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几乎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在合作学习“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时,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低效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实践的需要。 3、《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永恒主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质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目前,我校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对合作学习内涵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效益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新课程理念和组织学习为一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策略”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布鲁纳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学习、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我们认为,本课题中

的“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对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控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及学生间的合作技能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课堂上无效合作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原因,针对无效合作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 2、研究课堂“有效合作学习”个案。“以行动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 3、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学习活动,探究提高学习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

2、探索有效合作的学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思考、再创造的有效合作学习过程。学生成绩得到全面提高

3、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情感、态度等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整合。

三、课题实施策略和研究方法 1、主要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本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有效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通过共同探讨研究,不断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我们课题组认为只有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才能推行教师素质的长足发展。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1)开展“三学”读书活动。即学名篇、学名家、学名师的读书活动,要求达到四个一:读一本理论专著、写5000字的笔记、写一篇心得体会,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2)搭建帮辅活动。学校成立“教科研智囊团”,培训教科研骨干分子,研成“教科研场”,让骨干分子与青年教师结对,实行帮辅,促使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思路,对自己今后教学实践有效性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借助学校教研究网这一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开展网上教研。通过学习专家的理论,剖析教学案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内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2)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调查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和教师教育思想。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 (3)交流研讨,行为跟进

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组立足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明晰研究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让教师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组抓住课堂中的“小现象”,突出课改中的“真问题”,开展了题为“教育教学大家谈”活动。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得以发展,我们还确立了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机制:①把

课题研究与三课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与常规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门听课相结合);②把课题研究与沙龙研讨、专题论坛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 “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这一主题引入研讨,通过每期一沙龙的研讨、每月一主题的网络论坛,让教师走上研讨的舞台,让教师充当研究的主体,让教师畅述教学的困惑,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③把课题研究与反思、积累相结合。我们要求教师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总结行之有效的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炼有效的评价手段。要求教师开展互评,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交流反刍等方式,让教师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值得借鉴处,发掘有待完善处。 (4)内外引领,不断深化

学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渗透。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带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研究的策略。我校省级骨干教师周少刚、谭晓霞为老师分别作了《有效合作学习》和《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我们还先后邀请了县信息中心邓梅老师来校为全体教师讲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合作》、《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误区及校正策略》等问题,不仅让教师获取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同时教师也在和专家的对话中得到了深入研究的启发,引发了教师深深的思考,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得以不断攀升。 2、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和现场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获取自然真实的信息,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对所获取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获得可信度高的实验结论。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了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合作

现在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学生单靠个人力量完成有一定困难或有迫切的愿望需要同别人研讨、交流时)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乐合作。例如实验教师熊仁艳在讲《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帮交警统计汽车的环节,通过看录像统计某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并填在表格中。放录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统计,结果竟然没有一个同学的结果是正确的。老师抓住时机,激发同学的内需:我还是告诉交警叔叔,我们班同学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汽车走得太快,一个人统计不过来。同学们纷纷反对,重新讨论统计汽车流量的方法,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愿望,并自行组织了小组进行分工。从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切实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的乐趣,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 2、教给合作方法,让学生会合作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其实,学会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的小组合作成员可以是两个人(同桌),让学生学会互相讨论、配合,互相尊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去做同一件事,也就是懂得基本合作,然后再过渡到分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内形成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个体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的差异结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尊重学生自愿选择的基

础上,根据“同组异质,组间同质”或“同组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较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要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4、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发言要按一定次序进行。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在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分工协作,会出现“一言堂”或“群言堂”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小组长进行有效地培训,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地开展。 ②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和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讨论。学生交流前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求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充满自信。并要求学生学会文明的交流,告诉学生在小组集体讨论时,要注意减轻说话的音量,尽量不妨碍到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③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汇报。

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小组长应对记录员的记录组织进行小组反思 ,保留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和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准备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他代表的是本组这个集体,所以上来汇报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合作

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激励

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发言有创见,我们懂得鼓掌表示赞赏。要教学生学会用语言评价激励,能够充分肯定同学发言好的地方,“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们小组的想法真棒!”又能诚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胆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我觉得你这儿讲得有些不对,……相信你下次会讲得更好!”这样,真诚的相信别人,帮助别人,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 3、找准合作契机,让学生想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是在辨析易混概念时,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向惠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学生,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通过激烈讨论,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 二是探究规律性知识时,开展合作学习。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的。实验教师叶莉教学《认识物体》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每组学生把收集来的乒乓球、小积木、各种纸盒、饮料盒、瓶瓶罐罐等物品堆集在一起,然后在小组内将收集来的物品分类。有的小组按制作的材料分为玻璃的、塑料的、铁的、硬纸的几类。有的小组按功能分为吃的、用的、玩的3类。还有的按形状分:方的、圆的和不圆不方的。在小组活动中人人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