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述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古代汉语论述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c38add767f5acfa0c7cd6c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例如:

(1)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2)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唯利是图。 (=唯图利)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1)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2)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C、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D、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1)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3、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