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c4d96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9

信礼义讲,廉耻分明最高尚。

2013年8月下旬,贾道爷赠

度人无量,要把好东西教给别人共同修炼,度人即是度己。 篇四:内科学习心得

内科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中西医学子,三年来的理论学习让我在浩瀚的医学殿堂里如饥似渴,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鄙陋,一边是中医经典的研读,一边是西医现代医疗的发展,很多时候会令人措手不及,尤其是这学期接触的内科学习,让我更是认识到,中西医的结合目前做的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和探究。 首先内科学是所有医学课程里面很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不仅理论性很强,临床实践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临床有很大一部分常见疾病都可以归属到内科中去,比如心血管类,呼吸性类,消化科类,泌尿系类疾病等等,什么脑出血,冠心病心,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肾炎,支气管炎,消化性溃疡,胃炎,贫血,糖尿病,毒蛇咬伤,农药和食物中毒等都是内科科室经常接诊到的病例,所以内科疾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内科学至关重要。 经过这一学期的内科学习,虽然很大一部分都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见习过程中,我还是掌握了一些常规病的认识,熟悉并了解这些病的症状体征,一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诊断治疗,常规护理及预后转归。比如:神经内科应注意监测血压,注意病人意识、瞳孔变化;心内科应注意病人体位,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避免感受寒邪,患者多因肺部感染而引起胸闷气促。肾内科应注意病人水肿程度,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2型糖尿病较常见,胰岛素的使用应控制用量,避免过度使用导致低血糖昏迷;消化道疾病多表现上腹部疼痛等等。

这些疾病中医西医临床各有一套常用的诊疗措施,西医往往是在入院询问病史与一般体格检查之后,再结合心电图、影像学x线等辅助诊断,经西药抗感染降压利尿等,对证支持治疗。而中医则是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并且中医讲究的是实质上疗效的快捷与标本皆治。两者虽有区别,但疾病本身复杂多变,二者相结合反而扩大了我们的对疾病的认识视野。病人病情好转后,还要嘱咐病人注意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复发。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预防很重要,中医就有“治未病”的思想,所以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很重要,我们临床过程中也应积极地真正地做到中西医结合。

在实践中,我还体会了西医治病的迅速,对症用药后有立竿见影之效果;

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单纯运用西药的局限性与有害性,比如激素类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紊乱。而这些中药的优势很明显,辩证施治,对证处方,只要不违背中药的配伍禁忌,汤药总是能很快的扶助病人正气,驱邪外出,所以中医养生一直得到大众的高度认可。见习课上因为只能单纯地看着老师操作,充当一下助手,缺乏亲自操作,临床技能操作方面尚欠缺,所以需要在以后临床上加以锻炼与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时间很快,一学期的内科课程已接近尾声,而内科学习并未中断,在理论学习后的真正临床实践,我才刚刚入门,所以临床经验还需要很大程度的积累,临床技能更是需要很大幅度的加强。但我会客观

的对自己不足之处做总结和努力,并珍惜好自己接下来的实习机会。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做一名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要学会做一名聪明的医生,对病人负责,正确处理好病人与病人家属的关系,加强沟通。我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希望在医院实习能够直观的了解病种,能够掌握视触叩听,能够了解一些临床常用技术,进一步学会将中医与西医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诊治疾病,也为中西医结合做一些贡献。

11级中西1班 侯志珍 学号 201112020428

篇五:对中医外科学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外科学的心得体会

2013级针灸推拿专升本业余本科班

这个学期,学校给我们针灸推拿专业开设了《中医外科学》这门科目的学习。经过了几节课的学习,以及老师的讲解,还有书本的内容,让我对中医外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运用。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历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种性质的疾病。外科疾病名目虽然繁多,但从它的命名依据来看,一般是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是否传染等命名,有一定规律可循。

《灵枢 痈疽》篇首将外科疾病的分类以痈疽概之,并以脏腑隶之。后人又以疮疡两字概括一切外科疾病,且以病变在皮、肉、脉、筋、骨的不同,来分别表里阴阳;又依据疮疡的发病过程分为肿疡、溃疡,未溃的疮疡统称肿疡,已溃的疮疡统称溃疡。这样的分类笼统、不实用。直至隋《诸病源候论》以疾病的病因、病理、性质归类,才使疾病的分类渐趋合理。

外科疾病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机,对于诊疗外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觉得这些分类及病因病机在实际运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当今社会,乳腺恶性病变在我国就位居女性癌的首位,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运用《中医外科学》的相关阐述,我就从中学到了如何分析辩证乳腺疾病。

首先,我通过学习知道,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等七个方面:一、外感六

淫;二情志内伤;三、饮食不节;四、外来伤害;五、劳伤虚损;六、感受特殊之毒;七、痰饮瘀血。

所以,我会考虑情志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肿瘤的发病,更与情志内伤有关,朱丹溪认为乳岩是由于“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失荣之病,《医宗金鉴》认为乃“忧思恚怒,气郁血热与火凝结而成”。总之,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大多发生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循行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状。

了解到情志与乳腺疾病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有效疏导病人的情绪来着手,确定正确的袪病方案,而不至于搞错大方向,导致病情的延误。

其次,我会考虑痰饮瘀血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故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的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外达体表,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

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乳腺疾病一般会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初期的乳腺瘀堵表现为:结节,小、有压痛感;中期的乳腺囊肿表现为:大、厚、边界光滑、有痛感;后期则属于癌症了,表现为:硬、边界坑坑洼洼、无痛感。并且,产生瘀堵的位置各不相同:有些女性是堵在乳房外侧,有些是位于乳头上下位置,还有一些是发生在乳房的内侧范围。通过经络定位,我们就可以知道,乳腺疾病是发生在哪条经络上,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考虑可能是胃经,可能是肾经,也可能是肝经发生了经络阻塞,那么,在治疗上,我们就可以从这条经络着手,进行乳腺疾病的治疗,正确考虑如何消除乳腺结节或囊肿。

又例如当下,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痔疮,我们运用中医外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就知道可以具体从三点来辨证,这三点就是:便、血、痛。例如从患者大便的性质、软硬,每天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所用时间;排便时出血情况,是否呈点滴养还是喷射养,大便表面是否附有鲜血或脓血;排便时是否伴有疼痛等各方面来分析病人的具体疮疡情况,然后再加以内外方法的治疗。

老师说过,中医外科的特色就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辩证。“望闻问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需要好好掌握,另外,我体会到在中医外科上,一定要注重观察,要重点掌握中医外科疾病辩证的辨病,阴阳辩证,部位辩证,局部辩证,注意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免诊断错误而耽误病情。

通过结合实际病况的分析,我发现,中医外科学对我们了解掌握外科疾病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中医外科学。